中藥會傷肝 千祈唔好食!?

「中藥會傷肝,千祈唔好食!」不少人都會有這種說法,那麼孰真孰假?

近年,關於中藥可能會引起肝損傷的報導時有出現,導致部分醫療從業人員和大眾對中藥產生疑慮。雖然這種擔憂是出於維護病人安全的考量,但往往卻忽略了中醫藥整體的價值與安全性。我們需要以科學態度客觀分析中藥的安全性,才能建立對中醫藥的理性認識。


安全系數高

首先,需要明白的是,任何藥物都具有雙面性,既能治病,也可能帶來副作用,作為藥物的一種類別,中藥自然也不例外。根據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的數據分析,中藥在全部藥品不良反應報告中的比例佔約13%至15%,而化學藥品比例約為85%。這個數據已說明了中藥的安全性在整體上是有保障的,而且比化學藥品(即是西藥)安全系數更高。進一步分析那些真正由中藥引起的肝損傷案例,可以發現大多數案例都是跟不合理使用有關,包括長期超劑量服用、未經辨證使用、藥材質量問題以及中西藥併用不當等因素。

若將視野擴大到全球藥物安全領域,會發現一個值得深思的現象。在西方國家,常見退熱鎮痛藥「對乙酰氨基酚」(撲熱息痛Paracetamol / Acetaminophen)是急性肝衰竭的首要原因,在美國,每年就導致約500人死亡和數萬人就醫。這點已清楚表明,藥物安全性問題並非只會出現在中藥,關鍵在於如何合理使用。中醫歷來強調「藥之害在醫不在藥」,正是對藥物雙重性的深刻認識。

鑑定技術 提高用藥安全

現代科學對中藥安全性的研究已經取得顯著進展。2015版《中國藥典》明確標註了83種有毒中藥的用法用量警示,這為臨床安全用藥提供了重要依據。同時,現代研究所亦證實,中醫傳統的「配伍」理論,只要透過藥物間的合理搭配,可以有效降低單味藥(中藥體系中單獨使用的原礦物藥、礦物製品藥或礦物藥製劑品種)的潛在毒性。此外,中藥材DNA條形碼鑑定技術等新方法的應用,大大提高了藥材真偽鑑別的準確性,從源頭上保障了用藥安全。

安全使用原則

對患者而言,安全使用中藥需要遵循幾個基本原則。選擇正規醫療機構和執業中醫師進行診斷處方是首要環節,避免自行執藥或輕信偏方。選擇經過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認證的中藥產品(例如中醫師處方的中藥顆粒沖劑)和帶有溯源標識的中藥材,能夠有效保障藥物質量。在用藥期間,病患應當告知醫生所有正在服用的藥物,特別是中西藥併用的情況,定期進行肝功能檢查,並密切關注身體反應。對於孕婦、兒童、老年人及肝腎功能不全者等特殊人群,更需要謹慎用藥並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服用。

我們不應因極少數不良反應案例而否定中醫藥的整體價值。中藥的多靶點、整體調節特點在慢性病、功能性疾病治療中具有獨特優勢。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在亞健康調理方面成效顯著,體現了預防醫學的先進思想。在腫瘤治療領域,中西醫結合的模式顯示出良好效果,中藥能夠有效減輕放療和化療的毒性副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中西醫藥 互補不足

重建對中藥的信心需要建立在科學認知和合理使用的基礎上。中藥與西藥一樣,都是人類對抗疾病的重要工具,各有其優勢和適用範圍。關鍵在於以科學態度看待傳統醫學,既不盲目崇拜也不全盤否定。透過加強中西醫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完善中藥質量控制體系,提高大眾用藥知識水平,我們完全可以安全有效地利用中醫藥這一傳統智慧寶庫,為現代人的健康服務。

最後,我們應該認識到,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與疾病鬥爭的經驗總結,其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的思維模式與現代醫學形成有益互補。在當今追求個性化醫療的時代,中醫藥的獨特理念和方法,正正展現出新的價值和意義。盲目相信和盲目否定,都是不理智的行為,必須引以為誡。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