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估計90%的人看完都不會信

前幾天早上該起床的時候,在半睡半醒間聽到收音機(我是用收音機鬧鐘的)播放著香港電台的節目《一分鐘閱讀》,主持人在介紹一本由一位日本頂尖腦神經外科名醫兼專長惡性腫瘤的臨床治療與研究的岡本裕醫生(他是個西醫)編寫的新書─《90%的藥都不能吃》。聽完介紹後原本半睡半醒的我馬上就醒了,而且還想馬上和大家分享。

我不懂醫術,中西醫都不懂,但是我一向態度、立場非常鮮明的─我是反西醫的。但我反的不是當西醫的人,也不是反他們的醫術和知識(所以即使我不是醫生、不懂醫術,也有資格反),更不是因為身為中國人便盲目撐中醫。我是反對西醫「對抗性醫學」的基礎思維邏輯,我更反對西醫的專橫霸權、反對西醫西藥(藥廠)經常為了利益(藥物的價格和銷量)而隱瞞真相。

那我有看過西醫、吃過西藥嗎?當然有。不單有,而且還看得相當多、吃得相當兇(老媽常提醒我,小時侯的我是吃藥大,而不是吃奶大的……)。一來小時候體弱多病,莫說西藥、中藥,連東藥、南藥、北藥、神藥和香爐灰都不知吃了多少,那時未受過學校教育,字也不懂的母親和豆丁大的我又怎敢、怎懂去思考、去判別西方醫學的好與壞。加上我國自晚清至近代改革開放之初,內憂外患,積弱近百年,相反這時期西方在工業、科學、經濟和醫學各方面都迅速發展和鞏固,而盤尼西林、抗生素和類固醇等西醫的「超級打手」的出現,更令西方醫學被世人捧上神枱,幾乎佔領了全球醫療系統的主導地位,各國的醫療和健康部門莫不由西醫主管、主導,由政府提供的醫療服務、合法執業行醫者,以至教育系統內,都只有西醫的份兒。即使是我們擁有數千年深厚歷史的中醫,在香港亦是幾經爭取,直到近年才被正式承認,更別說近年才漸漸受人認識、注意的一些另類醫學。所以,你以為作為一個香港低下階層小市民,生病了,還能、還會有甚麼醫療選擇?

「在《90%的藥都不能吃》一書中,岡本裕醫生表示發覺現在的醫療觀念和做法都已經走到極限,於是他辭去臨床醫生的職務,成立了『e-診所』,主要提供癌症等慢性疾病的醫療和諮詢。他的診所特別之處,是一直推廣『不吃藥的生活』,診症時亦以盡量不開藥為原則,多年來他不單已治好了無數病患者,更令不少藥物上癮者不再依賴藥物,重過健康生活。岡本裕醫生更表示:『相對存在藥物和醫生的社會,沒有藥物和醫生的社會,生病和英年早逝的人數將會壓倒性的減少。我本人亦算是一個醫生,在極少數的情況下仍會開出藥方,但作為醫生,竟然會作出不存在藥物和醫生會比較好的結論,不免會令人吃驚。但上至醫院,下至藥廠,當我接觸了整個醫療界的現狀後,我不得不變得悲觀而作出這種帶有自虐性的說法。』

岡本裕醫生更勇敢挺身揭開醫生、藥廠和政府這龐大利益集團的共生關係,是日本著名的良心醫生。他告訴大家醫療界的一件重大事件,1998年10月的一項調查,讓一個無比驚人的秘密浮上了桌面─以『世界醫療最先進國』為目標的美國,每年竟然有10萬個無病無痛的人,因為藥物副作用而死亡;自1994年開始,美國每年開出了3億筆藥物處方,當中其實有200萬人因藥物副作用而須入院治療,其中更有10萬人因此死亡。這個死亡數字,緊接於心臟病、癌症和腦中風,在美國國民死因中排行第4;即是說美國國民的第4大殺手,不是甚麼疾病或意外,而是單純的藥物副作用。有一段時間,這種議論在醫療界掀起了漩渦,但不知為何後來又消失得無影無蹤,這便是醫生、藥廠和政府這利益集團的共生關係所產生的強大作用力,更令不少人誤信藥多吃無壞這錯誤觀念。

今天,藥物已滲透入人類的生活當中,岡本裕醫生告訴我們服藥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我們的體內經常都會有不同的化學反應,而服藥就是要產生某些作用,去改變這些化學反應的流向,或停止、或促進這些化學反應,就好像一條河流的流向突然被阻斷或被改變。阻斷或改變一定會帶來一些效果或反應,但這些變化很大可能不單只有我們期待的單一效果。正如改變河川的流向,一定會同時改變上游及下游的形貌,而且長遠而言,改變的更不單只是形貌,連生態都隨時可能會出現巨大的轉變。其實人體也是一樣,我們服用某一種藥物,為了得到那單一的效果,但其實全身上下都有可能因此而產生具大的改變(編按:儘管你可能一直都不曾察覺這些改變,而這些體內的生態改變會帶來怎樣的後果,醫生從來都無打算(亦無法)告訴你)。所以岡本裕醫生直接就告訴你,『藥物』和『毒藥』並不是反義,而是同義詞(編按:這一點老外倒很老實,他們的文字早就告訴你,西醫開給你吃的本來就是毒藥─Drugs)。」

岡本裕醫生以他自身豐富的診治經驗告訴大家,只要調整生活和飲食習慣,就能大幅改善身體,提高免疫力,他的醫療哲學就是打造不吃藥的身體,讓你的身體回復到原本的狀態─其實身體原本的狀態就是最好的醫生。

岡本裕醫生的其他著作還有《90%的病自己會好》、《90%的病自己會好2》、《醫生不會告訴你的事》和《90%的醫生都誤解癌症》等,希望大家都能買來看。而我介紹他的作品不是收了他的稿費,反而是因為你們是俾錢我賺的老闆(買了雜誌或刊登了廣告),我希望你們都能長命一點。

BTW. 如果大家看完以上文字覺得也有點道理,可用任何方法給我點回饋反應,我下期可再寫點岡本裕醫生教病患者提高存活率的保命絕活。

唔該我想買一個地球

暑假已放了一大半,某星期天和女兒去買新一學年用的書本。在買書的過程中,給嚇了兩跳。

女兒就讀的學校不少教材是自行編制的,要買的書本數量相對「正常」學校已是較少,但買書過程中仍然為我帶來驚嚇。
驚嚇1是原來出版教科書是那麼好賺的。一本字體頗大(起碼比你現在看的字體大得多)、編排「並不緊湊」(其實我心裡是想說疏落的),大概百來頁不夠10,000字的教科書原來要盛惠200多元!相對我們每月要砌200多頁、爬幾萬個格仔才能完成一本叫價35大洋的《香港美容》,真的想過該自行了斷算了……

若說教科書沒有廣告收入,因而要賣如此高價,那作為出版界中小企的我在此表態,若能一早知道每一期出版的刊物保證會有人購買,而且是保證一定會賣出多少本的話,我也寧可不要廣告了。試問有哪些書刊是可每年一再翻印、一賣再賣,而買書的讀者又是無論書刊定價多少,都無權選擇不買,甚至買少一點也不成的呢?不單只買少一點也不成,而且還要四處奔走、跑來跑去碰運氣才能買得齊全部課本。(按:由於每年全港各班級的學童數字是有統計的,加上書商早已與學校簽定使用其出版的教材,因此便能準確掌握須要印刷的數量,不像雜誌般要估計銷量和方便讀者,因此教科書商是不會超印數量而多分發到各區方便你去購買的。那怕你住的區分買不齊,反正要你跑遍全港的書店,還是要在開課前給子女辦妥此事的。)

讓我驚訝的不單是教科書的利潤之高,還有的是─原來在某些被規劃了的市場,作為用家,你是可以完全沒有選擇權、完全沒有Say,只可任憑予取予攜的。

買書一役給我的第2個驚嚇是─香港實在真的太多人了。正如上文所述,為了給女兒買齊課本,跑了幾個地方。平常可以避免的,都盡量不往像旺角及銅鑼灣這類人多的地區跑。但由於其他地方無法買齊所需的全部課本,印象中旺角有不少書店,硬著頭皮也只好闖一趟。

我不明白喜歡到鬧市逛街的人是不是得了空間恐懼症,必須要不斷和很多人接觸、摩擦、壓迫才可舒緩病情,才有快感。我拖著女兒,在西洋菜街行人專用區那一帶來回走了一趟,就已經想死了。我想我們實在太多人了。不單香港太多人,各個城市都太多人,整個地球也太多人了!地球是負荷不來的!

從可知的歷史至今,地球上沒有一種物種的數量像人類般繁衍得如斯恐怖,而又對環境掠奪得如此殆盡的。各種資源早就已消耗過度,現在人人都在說環保、人人都聽過碳排放、人人都知熱帶雨林在消失、人人都見到維持生態平衡的各種物種在滅絕……你有沒有想過我們全球的各個政府,其實知不知道這些問題的嚴重性?又有沒有人口政策的呢?

我告訴你,是沒有的。即使想有,人口政策都會在經濟政策面前流產。全球政府有的(或厚道點說首要的),就是經濟政策─即是刺激消費政策。試想想,各國領導人掌握的知識、資訊不可能比我少,我看到的危機他們怎會不察覺。

但可以怎樣?事情到了今天已別無選擇了。現在不叫停,就只有人口爆炸一條不歸路,但這條路有多長?甚麼時候會爆炸?沒有誰說得準。反之馬上叫停,控制人口增長,立刻會面對的就是人口老化問題。伴隨人口老化問題出現的就是現實的經濟問題─誰來賺錢養家的問題。任擇其一,你認為官員們會怎選擇?

今天的當權者最想搞的、最容易得到人心的是甚麼?當然就是賺錢了。因為賺到大錢就等於是強國了(看今天有誰不稱中國為強國?)、賺到錢就可以買很多想要的東西了、賺到錢就可以花很多錢開發(或直接購買)武器了、賺到錢就會有很多國家怕你了,還會有更多國家想巴結你了。所以能幫國家賺很多錢的政黨及領導,必然就能繼續安坐他們的寶座;所以大家都只會專心搞經濟政策,而且為了經濟政策,更會不惜暗中推動人口爆炸。因為人口愈多了,即是有更大的消費需求,即是有更多的賺錢機會。套用在香港,有更多人口,即是有更多的住屋需求,土地房屋便更貴更搶手,即是政府可繼續甚麼都不用做,只管賣地便可賺很多很多的錢,然後在發表施政及財政報告時炫耀財政儲備和「整體」GDP又有多少多少增長。

或許人類天生就是貪婪的物種、或許人口政策真的只有大自然才能夠掌握,所以大家就乾脆全心去賺錢、全意去消費吧。又或許我們有一天會賺夠錢,可以去買另外一個地球來繼續揮霍吧。

BTW. 其實,我上面的想法在今天來看已經算是很落後的了。因為要得到很多錢,原來甚至是不用推動甚麼經濟政策去賺的,還可以用借的,只要你想出一套令其他人相信(相信借錢給你後會讓他賺更多的錢)的說法便可。那最後若無法讓借錢給你的人賺更多的錢而又無錢還債那又怎麼辦?如果是你和我,當然是趕快走佬或者等死啦。但若是能空手入白刃,叻到能本事借了人家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錢的高手─例如美國政府,那又作別論。因為他們欠的錢已多到人家不想,也不容許他死了;而且他們還會使出大量印銀紙這一招來還債,Oh sorry!他們不叫印銀紙的,他們叫這做「量化寬鬆」。

你到今天仍搞不懂何謂「量化寬鬆」?這就是他們無恥之處的極致了,改個冠冕堂皇極其響亮的名字掩蓋其卑劣的勾當,讓百姓死了也未知發生咩事。觀乎香港政府官員的道行尚未至此境界,但非不為,實不能也。只因他們功力未純,往往未成事已敗露尾巴,故常被人追打而已。

香港有600多萬人不快樂

最近有調查顯示,表示滿意民生現況的香港市民比率僅得16.2%,即是700多萬香港人中,超過600萬人不滿現時的民生狀况。近年香港沒甚天災橫禍,經濟狀況亦頗佳(起碼數據如是),政府庫房更水浸到要派錢,為何不滿意民生現況的人會比89六四、比03沙士、比08金融海嘯時更多呢?信我,這種現象只會愈來愈明顯、愈來愈惡化。為甚麼?下面來分析。

早幾期和大家討論《最低工資條例》時已提到過,比《最低工資條例》更「精彩」、和我們切身攸關的一大堆條例陸續有來。今次就和大家探討一下我們的政府制定政策(立法)的思維和心態,而這種思維和心態又怎樣主導了立法的方向,然後你就會一理通百理明,明白政府到底想怎麼做,或到底做了些甚麼,令到那麼多人不快樂了。

雖然我們常標榜香港為一法治社會,並引以為傲,但我們必須要有批判性的思考─法治社會是不是法例愈多就愈好呢?是不是凡立的就一定是好法例呢?

思覺稍為正常者,都知前者答案是否定的,否則便會立法起床要叫父母早晨、立法搭巴士要排隊、立法食飯要捧碗、立法痾完尿要洗手……至於後者,答案也同樣是否定的─即是說並不是所有立的法例都是好的,法例中會有好法例、有差法例,更甚者當中有不少會是惡法。我定義的所謂「好法例」很簡單,是指能維護大多數人利益而又盡量不去傷害少數人的法例;「差法例」則是那些原始動機是良好的,目的是維護大多數人利益,但立法技術上很差勁,無法達到原有目的,甚至是弄巧反拙的那些笨法例或偽法例;至於「惡法」,就是一些為維護少數人/利益集團(一般為掌權者)的利益而犧牲大多數人利益而去訂立的法例。

法例一般都很複雜,極度不容易理解,奈何我們負責立法的官員又不專業(不專業不是指他們讀得書少專業知識不夠,而是他們的態度不專業;是指他們只會運用他們的專業知識去盲目聽從上級長官的意旨行事、捍衛自己的官爵俸祿和上級的喜惡,而非法例的合理性和大多數人的福祉);至於監察/左右立法的立法會議員大部分亦不專業,本來議員法律知識不專業不重要(因為他們本來就來自各行各業、是代表不同階層選民的意見,並非位位都一定讀飽書甚或擁有法律學位),但最慘在於我們有懶惰的議員(最低的出席率可以是8%,即是100次會議有92次No show),相反亦有以數量博取表現的議員(你們看我多好、多愛你們,立了那麼多法例去保護你們)、有自身政治動機凌駕選民意願(或凌駕讓選民了解真相權)的議員,更有拿投票意向來當政治人情的議員(當權者當然懂得親疏有別,會適時回贈高官厚祿以報恩情)。在這樣的立法組合下,不用推算或然率,你都會知道能立出好法例的可能性有多高了吧。難怪民意研究發現市民對於政府和議員的民望淨值同樣是負數。

有了這些基礎,我們再來分析/估計一下政府(即當權者)最想做的是甚麼事。每一屆政府上台和每一份施政報告所發表的重點都不離2項─搞好「經濟」和「民生」(其他項目都只不過是次要的裝飾品)。但不要有美麗的誤會或聯想,經濟好,民生並不一定跟著好的。

有哪個政府不想搞好經濟的?又有哪個人民不想自己的政府搞好經濟的?問題是怎樣搞經濟。我們就來看看香港政府的特首和高官們是怎樣搞好經濟的。搞經濟是一種商業活動,搞商業活動就是要賺錢,賺錢愈多愈快即代表愈成功。本來百業興旺,大家都有生意做有工開有錢賺自然就會國富民強,對嗎?如果你同意,那代表你和我一樣─已經很Out了。靠一人一分力去工作去做小生意來賺錢的方式叫「揼石仔」,香港政府早就不和你玩「揼石仔」了。他們早已找到致富的金鎖匙─就是炒、炒、炒。炒地產、炒股票,甚至炒無中生有(例如甚麼衍生工具)。

你試想想,假設法例仍然容許小販攤檔存在,全香港有20萬人當小販賣街邊,他們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即所賺的錢)和為庫房帶來的收入,會勝得過李超人壟斷式的超級市場、超級廣場嗎?即使你20萬人當小販賣的收入都願意無條件全部上繳給政府,又夠政府賣一塊地給地產商起樓的收入多嗎?更何況你說趕走20萬小販,可騰出多少塊地,賣多少個千億?等你們慢慢「揼石仔」要揼到哪年哪月哪屆政府才揼得到這麼多?再者,和一個超人「私通」,不是容易過管理20萬小販大軍嗎?那你說小販和城市發展的法例會怎立?

還有就是金融股票─即金錢槓桿投資遊戲。這便更厲害了,它能夠無中生有、能夠一變十、十變百、百變千,吸引到很多人連生意都不做、連一生積蓄都願意押下去。同樣,這種投資遊戲的收益是可以很可觀的,10萬個人炒菜,分分鐘都「不及」1個人炒股。

最佳例子莫過於迷債了。金融機構居然能想出亂借(很鬆手地借)錢給信貸不好的人(即所謂次級按揭 Subprime mortgage),然後把這些債項賣給投資銀行,投資銀行又把這些債項包裝成抵押債務證券(即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然後再拆細並包裝成迷你債券, 賣給全球的各種基金和投資者;投資銀行為了保障自己,又賣了其他金融機構推出的迷債衍生工具─信貸違約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即是迷債保險)。結果?迷債爆破的結果是怎樣不用我說了吧,多少人一夜間失去一生積蓄,甚至有整個國家被拖累至破產。煲爆了,但那些金融機構會有事嗎?會倒嗎?不會的,因為他們牽連的範圍已經太大了,政府不會讓他們倒的,於是又是用人民的錢去補貼、去拯救。但那麼多的人輸了那千億萬億的錢去了哪裡呢?這點你又有想過嗎?

政府賣的地是你和我可以買的嗎?當然不,那是極少數有很多很多錢的人才能參與的遊戲;金融機構是你和我可以開的嗎?當然不是,那是要有很多很多錢,再加政府批准才可以玩的。即是說,即使要扼殺幾十萬中小企的經營空間、幾百萬人的打工幾會,政府的政策最終都是為了保住那些最大炒家─地產商和金融機構的利益的。

你是不是發覺今天的生意難做?是不是市場上甚麼東西(即使是民生必需品)都被炒至天價?是不是發覺很多人和你講將來要有好的生活,便要懂得理財、要懂得投資?你是不是覺得很有道理?你是不是覺得不「投資」根本就跟不上瘋狂上漲的生活水平?噢,你一同意便中正圈套了!

理財、投資,說來很好聽,講白了是甚麼?即是叫你買股票、買基金、買債券,不是嗎?肯定有不少人會說:「但我確實在投資方面賺了不少錢啊!」當然會賺錢,不然有鬼會玩,但你「投資」所賺得的那幾倍,甚至用槓桿投資(即炒孖展)所賺的幾十倍利潤是天跌下來的嗎?那是其他人「看錯市」、「投資失誤」所輸的錢啊!你「投資」愈成功、賺錢愈多,即同時有十倍、百倍的人「投資失誤」,輸光了他們的錢啊!賭場裡面,永遠都只會得少數人會贏、永遠都只會得少數人會快樂,這是定律啊!現在你應該明白為甚麼經濟很好,但民生很不好了;你也應該明白為甚麼貧富懸殊會急速加劇了。

如你覺得這樣冇問題,我亦冇意見,我只是在找尋自己的快樂,順便說說為甚麼愈來愈多人不快樂。作為一個四張幾嘢、只懂揼石仔的港佬,我的力量,僅此而已。

談 連曾蔭權都要僭建

不單曾蔭權僭建,教育局孫明揚局長僭建、政制及內地事務局林瑞麟局長僭建、環境局潘潔副局長僭建、行政會議成員梁智鴻僭建;湯家驊議員、陳鑑林議員、黃容根議員、張學明議員、王國興議員、梁耀忠議員、陳偉業議員……統統僭建。有人說他們仗著官職知法犯法,更有人說他們是無厭貪官。

事實的真相是這樣嗎?當然不是。實情這不過是一場政治鬧劇,跟僭建的核心問題一點關係也沒有。事件前因是一直沒有全面普選特首和議員;加上一眾問責官員亦從不問責(做錯再大的事,特首只會說:我已責成有關官員下次會改善……);議案只要數夠票通過,官員更是懶理議員意見……導致非建制派人士一直都很不妥。於是乎一發現對手有污點,當然會大挖特挖、大事張揚。這種手法已經遠遠談不上議事、論事,算是打爛仔交了。打得爛仔交,自然你會撩陰時我亦懂插眼,於是大家的臭屎便愈揭愈多。政治,本來就如此污穢,今次只一例。

坦白說,作為一個香港市民,我對現時的管治班子及建制派的表現是很不滿意的。但以事論事,大家想深一層,他們今次的所作所為─所謂僭建,你真的認為很有問題嗎?我倒不這樣認為。孫明揚室外那放花園用具的屋仔有打擾你或任何人的生活嗎?林瑞麟天台的木欄有僭越別人的1吋地方嗎?潘潔天台的太陽能熱水器和帳篷又影響了誰人?他們更絕對不因僭建而變貪官(因為他們不敢在位時直接貪),如果他們在位便直接貪,早已夠錢買那些幾萬呎大宅,要幾間屋便有幾間屋了,何須那麼鵪鶉住那兩三千呎「蝸居」,然後偷偷去僭建呢?

可能你又會問,都有幾千呎屋住了,何苦還要明知故犯去僭建呢?這裡其實是兩個問題來的,一個是為何要僭建?一個是為何要明知
故犯?

先談為何僭建。其實講得簡單點,6個字已可清楚交代僭建的原因─改善居住環境。按我們看到的僭建個案來說,就是想得到更多可用空間(想得到更多空間用來間房、用來做客廳、用來乘涼、用來曬衫、用來給小孩子玩、用來養狗……反正需要更多地方用)。反而值得思考的是為何連特首和高官都要僭建?想要更多空間用,不是買多幾層樓便可以了嗎?你話呢?

現在看到問題的核心了嗎?香港的樓價,連月薪2、30萬的高官都不是想買便隨便買得起,想買多大便可買多大的。莫說痴想要更多空間作甚麼甚麼用途,相信大部分香港人連擁有有尊嚴、有私隱的居住空間也辦不到。幾多夫婦在情到濃時亦不敢做愛,只因年幼子女就睡在布簾的隔壁;幾多已達青春期的少女連睡覺都要戴Bra,只因要和哥哥弟弟Share一間60呎的睡房和上下格床。上月土瓜灣馬頭圍道一場四屍五命大火更提醒了我們多少人寧冒生命危險,一家大小無奈地居住在他們僅僅負擔得起、環境及安全條件都極差的「劏房」之中。

在居住環境和土地房屋政策都極度扭曲的香港,令多少人耗上一輩子的青春,只能(有些人甚至未能)換來個勉強容身的斗室。想改善居住環境?想買多層樓?即使肯捱,恐怕這一輩子亦不夠命長。作為這個外匯儲備排行全球十大(其他9大的儲備都是以全個國家計,而香港只是一個地區,絕對是富可敵國了)的「國際大都市」的市民,這是我們應該得到的對待嗎?

再說為何明知故犯。其實有些法例是常常會明知故犯而又不會有人執法的(例如深夜在不阻礙人的路邊「非法」泊車,早上把它開走);也有一些很笨很白癡的法例是無必要一成不變地去死守的,是要看有沒有抵觸立法的精神(例如按摩院條例(當年立法目的是為杜絕色情勾當)修訂前,絕大部分美容院還不是一樣沒有按法例要求去申請個按摩院牌照,而照樣幫客人按摩─因為這些美容院只僱用女性員工及只為女士服務,根本就不可能存在色情成分)。盲目執法只會構成無必要的擾民和衝突。我在78期編者話便曾經分享過一次深夜時分停車在一條車跡罕至的路旁(可上落客區)等朋友時,被警察「有理驅趕」的類似衝突經驗,你去翻看便會很明白我有多火。

類似的經驗我還有很多,再分享一個和僭建有關的。話說當年我買了一個頂樓連天台的住宅單位(不是新界村屋),因為連天台的關係,比相同呎數的單位要貴數十萬。為甚麼要花多點錢去買連天台的單位?貪它夏天夠熱嗎?貪它可能會漏水嗎?當然是貪它多了個天台,可以有多些地方用。但天台不「建設」一下是很難用的。於是為了可存放家居的雜物,我在天台放置了一間小型組合屋;又為了隔熱和避免曬晾的衣物不被突如其來的驟雨弄濕,我又加建了一個伸縮帳篷。可是,這兩件東西都被定義為僭建物,我才弄好了不久,便收到有關部門的清拆通知,其效率也是挺快的。但我想,天台是我真金白銀買的、組合屋和帳篷也沒有侵佔或影響到其他人,不是你說拆便拆那麼順攤的,於是硬頸的我誓要堅持到底。結果,這兩件「僭建物」最終都被我「很不安心地」保存下來。

到底是如何「很不安心地」保存下來的呢?原來,把東西「放」在自己的天台是不違法的,但若果你把「放」在天台的「東西」給固定了、鑲死了,那便是僭建。那即是說,我找那些原本幫我把組合屋和帳篷裝置得非常穩固安全的師傅回來,把它們全部拆鬆,使這些「放」在天台的物件不再和樓宇有結構性相連,便不再算是「構築物」了,有關部門也沒再來找我麻煩了。那安全問題呢?「東西」就這樣「放」在天台,颱風來時不是很危險、不是更有機會危及他人的安全和財產嗎?很無奈,他們只會談合不合法,沒興趣和我探討安不安全。為了「合法」,我也不敢再把這些放在天台的物件固定裝好了,只有盡力用威也(鋼索)左綁右綁,「很不安心地」讓它們留在天台。

我相信訂立禁止非法僭建法例的精神,是避免有人可侵佔屬於他人(或公眾)的空間,及一些在沒有監控下去搭建的物件對其他人構成的潛在危險。但上述例子的執法結果恰恰違背了法例的精神。全港有40萬個僭建物(估計實際不止此數),你認為大家都不知道有非法僭建的法例嗎?為甚麼會有那麼多人同時犯法?為甚麼連特首和高官、左派、右派、民主派、商界、勞工界議員都那麼齊心,一起知法犯法?你不察覺當中更重要的核心問題嗎?

法例是死的,執法者、執政者是生的;當然,更重要是你和我也是生的,不合理的法例,真係睬佢都有味!

BTW. 今年見全港的洋紫荊都開得異常燦爛,很想種一棵。但現今不論在公園或郊野,摘粒山棯採一塊樹葉都像做賊一樣,分分鐘都擔心會被票控,洋紫荊種子掉落一地找清潔工人掃走一件事,你若去採去摘就是犯法。今天我的小洋紫荊已長到7吋高了,你猜我哪裡來的種子? :psdc12547-copy.gif

談港女 談Esthetics

上月某個周日下午,《蘋果日報》女記者來電,問我對「港女」有何看法,覺得她們懂不懂得打扮;皮膚、化妝、體態和裝扮等各方面又有甚麼須要改善的地方,怎樣才可把「敗犬」和「剩女」改造成受男士歡迎的「索女」。

事源是早前媒體上曾有篇《筍盤港男唔要港女》的報導,表示不少有條件的港男(香港男士)寧願北上擇偶也不選港女作伴,港女更被一些男士貶得一文不值。某網站趁機推出一個名為「小敗犬‧大作戰」的真人騷,招募女性報名參加「大改造」計劃。究事件背景,不難想像其實只是Marketing公司的噱頭活動,目的不外是幫化妝品、美容或者是時裝公司之類機構搞搞宣傳。本來此事無甚新聞價值,但估計是由於星期天沒甚麼重大新聞,因此這類花邊題材也竟能排上港聞A4版。

相信記者會找到我這個男人四十,又絕非筍盤的港男來Comment港女,應是衝著美容雜誌編輯或美容業總會委員的身分而來,算是代表業界的意見吧。既然她既賞面又認真地問,我也不欺場、認真地和她討論了好一陣子。

可能是我口齒不伶、詞不達意,又或是我的獨特意見不太「適合」那篇報導,反正隔天報上刊登我對香港女士的看法頗未能反映我的完整意思,加上看了幾位接受訪問的參賽者(其實我不知道她們到底要賽甚麼的)的參加原因和期望,再看主辦機構準備為她們「大翻身」的作戰方法,更觸發我要一談對「美」的看法。

先來看看記者採訪了其中3名參加這場真人Show的女士的自我評價和改造期望。A女士(毅進學生)自稱性格開朗、健談、活力充沛,但缺乏耐性、刁蠻、任性,希望可改造成懂得化妝打扮,能夠吸引異性目光;B小姐(模特兒)表示自己樂觀、勤力、文靜,但卻不夠溫柔和欠主動,希望大翻身後有令人眼前一亮嘅外形,和懂得令自己變得溫柔;C小姐(公開大學護士系學生)認為自己認真、負責任,但膽怯、害羞以及太肥(身高152cm,108磅),希望瘦身、希望變得健談、風趣和幽默……

再來看看主辦單位找來甚麼人作評審,和準備怎樣助她們大翻身。評審團成員包括作家陶傑、名模Ana R、時裝設計師張學潤、詩琳控股集團行政總裁陳裕丰及莎莎國際企業策劃及發展總監陳郭詩慧。主辦單位表示幾位評審會從15位自認是「敗犬」、「剩女」的參加者中選出5位進行特訓,令她們打破「敗犬」命運,同時令觀眾明白努力可以改變命運云云。當然,入圍的參賽者會得到不同品牌的免費贊助……

我重申,我完全、非常明白這只不過是一場宣傳遊戲,相信主辦單位亦不是真正期望透過這場Show去宣揚如何透過努力去改變命運,一切都只不過是商業活動。本來沒甚麼值得討論,但見大傳媒都煞有介事以此當港聞報導,讓主辦及參加者的一大堆歪理呈之於公眾,我也只好盡一己之力,在自己的地盤借題發揮一下,以正視聽矣。

首先,整件事本來就借題發揮得比我這篇文章更借題發揮。須知道「剩女」、「敗犬」(源自日本)等詞的意思,並非指「賣剩蔗」沒人要的女人。據聞國家教育部更已於07年將「剩女」一詞納入漢語新詞中,定義為「擁有高學歷、高收入、高智商,長相也無可挑剔,只是因為擇偶要求過高導致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歸宿的大齡女青年」。按此定義,到底這些「敗犬」和「剩女」之所以剩,是「她們」不索,還是「他們」不濟呢?

因此,參加的對象就已經全錯了。就上述幾位參加者為例,她們除了可在年齡上自認高之外,我看不到作為一個毅進學生、一個學護和一個拍些散Job的模特兒,怎可自編入高學歷、高收入、高智商、長相也無可挑剔的「剩女」之列呢?

Okay,就算只是活動名稱取得不對題算了,姑且把題改為「小港女‧大作戰」繼續討論,但那些所謂「特訓」的方法真的就能幫她們扭轉乾坤,變成搶手筍盤?我以為是完全無濟於事的。就算陶傑真的教曉你說話技巧、Ana R教曉你儀態和擺Pose、張學潤教曉你怎穿衣、陳裕丰幫你纖了體、陳郭詩慧送你一大堆護膚品加護膚之道,最後「港女」會變成甚麼呢?答案是─依然是港女。她們會變美嗎?不會的。上面教她們的只是一些術(技術),是抄襲得來的(她們不是真的懂),陶傑的說話技巧不單在他的口才,背後Backup的是學問和閱歷。虛偽、不是出自真心的談話技巧,施展出來也一定是造作、膚淺且不結實的;美麗的體態、華麗的衣飾和優美的儀態無疑能霎眼吸引目光,但若這些根本不是你個人的真正特質,裝出來的又能裝多久呢?硬裝最終只會變成KITSCH(甚麼是KITSCH?這裡沒位寫了,上維基百科找找吧,絕對值得認識這個字的意思的),每一種行為舉止背後,都一定有此行為舉止的原始動機。如果只教她們記住以後要這樣說、這樣做、這樣穿,便會贏得男士青睞,那等於教她們以後如此這樣便可把男人騙到手。騙來的關係會得到幸福嗎?教她們這樣做又道德嗎?

要真正變得美,便要真正懂得美的真諦(元素),即美的學問(美學,Esthetics),而不是只懂得上面那些美的技術(那只不過是美術,Art)。所以起碼要教她們學懂「禮」、學懂「讓」、學懂「淑」、學懂「付出」,如果懂得付出的最高層次─犧牲,那便更勁了(不要以為我對女性要求太高,作為男性,除了以上的,更應該學懂「仁」和「義」)。這些東西懂得、明白就已經很了不起了,言談、舉動和做人包含了一點這些元素就已經一定很搶手了,很難全做到的,全做到那你就是不得了。不信你隨便挑一、兩樣去和A、B、C小姐的自我評價比比看,看她們擔心的問題是不是都迎刃而解了?

這些可不是我想出來的東西,是數千年積累下來的經驗和智慧。只可惜我們的教育似乎從來不重視那麼重要的元素,更可惜是即使教,也不懂得用合適的方法去教,致使大部分人(很大可能包括在看本文的你)只會覺得這些東西很八股、很老套,而不知道原來這些才是最原始的美態、吸引力和魅力的來源,如果知道,相信一定會有更多人重視之。尤其是我們做Esthetician的,便更要懂得從內而發的Esthetics,而非從外面做的Acting,畢竟Acting不是你和我的工作,Actor亦不是個個人都做得來的。

當然,今次討論是基於擇偶,若談的是One night stand對象,就梗係揀個樣靚身材好、講嘢啱聽唔饒口嘅啦。Esthetics?留返肯娶佢嘅人去考慮啦。

BTW.還有我說了一點很重要但報紙沒寫出來的,就是對於體態美方面,我發現非常多人(男女皆是)都忽略了的一個很簡單但是很重要的問題─沒有挺胸。是的,沒有挺胸。其實每個人都應該挺起胸膛的,不論是站著、坐著或是走路,都應該挺胸的。不用感到尷尬,挺胸不是為了扮大胸或者扮大隻,那本來就是應該有的姿勢,只是很多人站著坐著都好像有氣無力、很Hea似的,嚴重的便漸漸寒背起來(請你留意一下身邊,不少人都有輕微寒背的)。其實要改善很簡單很易做,只是很多人沒注意,就像深呼吸時吸了一口氣一樣,不用太用力、太誇張的,習慣呼吸都保持這種體態,慢慢便會養成習慣,無須刻意也能保持。結果是男的精神抖擻,女的身形更婀娜、更S。這是立竿見影的方法,一試便知。不信的話馬上起身找面鏡子試試。怎樣?是不是好看很多?

誰之過

本文刊登之日,最低工資法例經已開始實施。即是由本月1日起,全港所有僱員的工資不可低於時薪HK$28的水平(每2年會進行評估是否須要調整)。為此,本刊特於法例生效前製作最低工資專題報導(3月號),旨在提醒業界注意及了解將要生效的條例內容。但在搜集資料製作專題期間,發覺自己和身邊的所有人(包括僱主及僱員),對條例的認識都非常不足;再到距離條例生效日期愈來愈近,勞工處於3月28日發出姍姍來遲的《法定最低工資:僱主及僱員參考指引》,此指引一出,旋即引爆勞資雙方對休息日及用膳時間是否計算薪金的矛盾與激辯。

原因是原來休息日及用膳時間計算薪金與否,每月薪金的增幅差異可達30%之巨,偏偏僱傭條例在休息日及用膳時間是否須要計薪這方面並無規定,可由僱主僱員自行商討協定。由於香港長久以來普遍僱用員工皆以月計薪,勞資雙方絕大部分都未有意識到要在勞資合約中協定休息日及用膳時間是否計薪,因此在新法例實施前確實有釐清的必要。

利之所在,勞資雙方自然各自據理力爭,本屬平常;加上市場供求有序,理應能在不違反最低工資的保障這大原則下,尋求得雙邊共識。但政府官員一句「善意呼籲」─請有能力的僱主應要做「良心僱主」,善待僱員,盡量為員工提供休息日及用膳時間薪金云云,只是這「善意呼籲」一出,彷彿未能為僱員提供休息日及用膳時間薪金的僱主便統統淪為「疑似無良僱主」。本來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究竟是誰家賺大錢卻「詐死」不善待員工;誰家又真是無能為力面對超乎預期的工資增長,根本就無從稽考。此話一出,所有僱主怎不有被迫埋牆角之感?加上不少政界人士在僱主僱員尚未開始商討,甚至許多中小企老闆(大財團的大老闆早有比立法會議員更熟法律的律師、大律師和資深大律師團隊獻策,用不著我們操心)仍未搞清楚怎樣計算最低工資時,已搶先推出一連串「無良」、「算死草」、「剋扣飯鐘錢」等言論,只要決定/商討結果是不計算休息日及用膳時間薪金的,僱主一方等同自動被扣上「衰人」這帽子。

其實,既然之前聘任時未有釐清,即使「協商」的最後結果是將午膳時間定為無薪,老闆亦不能從員工原有按月薪計算的薪金中扣減用膳那1小時的薪金,只是不會為用膳的那1小時額外增加工資而已,員工所得的月薪並不會因此而減少一分一毫(同樣亦因此無增加),那又何來剋扣之有?只是,此時此刻,多少僱員已受這種言論所導向,又有多少員工仍有興趣去探究「扣減」和「不算作工時」的真正分別?這也不難明白,畢竟在員工(尤其是基層員工)的角度考慮,可以的話,工資當然最好是加得一蚊得一蚊。

上面花了太多篇幅去解說,其實都不是我今期想在這裡說的要旨。

盡快入正題。話說當發現最低工資所引發的問題比想像中嚴重得多時,不得不承認絕大部分人(包括我自己、那些有份制定及通過條例的官員和議員)都似乎對這條影響深遠的條例認識及敏感度不足(可能這又是我天真的想法)而低估了所帶來的衝擊,加上現時局面已使勞資雙方的對立和成見發展至一定深度,為此,我們專程舉辦了一場「最低工資座談會」,與業界一起探討法例實施後將會出現的、須要面對的實質問題(有關座談會內容,詳見今期 78 頁)和僱傭相方應採取的態度,希望能盡量減低條例對業界的震盪。

會議期間,發覺大部分與會者的意見和情緒都集中在表達對條例內容的不滿、不同工不同能力但相同薪酬的謬誤、對所有行業一刀切式統一最低工資的不切實際,甚至不少人好像完全不知道最低工資原來是這樣的一回事。

很遺憾,我只能和大家說,一切這些討論、不滿、抱怨都已經來得太遲了,2011年5月1日香港實施《最低工資條例》已是鐵一般的事實,你怨、你罵、你哭都沒法改變這事實。你可以做的是把這日子記錄在你的日記或Blog上,等5年後、10年後再拿來Review一下,看到底是今天的我們戇居?是政府白痴?還是那班政客夠蠱惑?但更值得做的,是應該好好思考一下,弄至今天的局面,到底是誰之過?誰的責任又最大?

《最低工資條例》前前後後討論了10年有多,絕對不是今天突然從石頭爆出來的新事物。作為香港的市民、作為僱主,或作為僱員,在這十多年的討論中我們向政府作出過甚麼建議?向代表你的議員反映過甚麼憂慮?在條例諮詢期間又提出過甚麼質疑?這絕對是責任和義務層次的問題。我們是有責任去了解、去關注那些跟我們有切身關係的議案和政策。當然你有權選擇沉默、有權選擇不關心,但到頭來你也同樣得要承擔無論結果是怎樣,你都要「受」這個殘酷現實。

剖析事件,我們一定不能推卸自己一直忽略、輕視,甚至對《條例》不聞不問的責任;當然,相信XX工會、YY議員、ZZ高官真的會沒私心地做好所有條例,平衡各方利益,讓香港繼續安定繁榮吧啦吧啦吧啦等天真的想法也是一大死因。不管怎樣,數到最後,最大的責任仍是我們自己,連我們也不盡力幫助、維護自己,你認為那些高官和議員真正最Care的會是甚麼?會是你和我的死活嗎?

今天讓我們看到的事實是─愈沉默,換來的只會是愈早被犧牲。

現在知道這道理已太遲?不遲!不遲!比《最低工資條例》更精彩的、又和我們切身攸關的條例仍陸續有來,有排你玩。馬上會看到的便計有《公平競爭法條例草案》、《醫療儀器規管條例草案》和《標準工時條例草案》等。是不是看到條例名稱已經很煩?是的,其實做人的確很煩的,做窮人當然就更煩。但你起碼不用怕寂寞,因為在美容界,最少有《香港美容》的一班傻佬傻婆陪你一齊煩。

註:最低工資的事情發展至今天的形勢,也不是完全沒有轉彎餘地。雖然法例似乎暫時不能/不會改,但我們的觀念、態度可以改。只要不再被政客炒作勞資之間的矛盾,雙方保持冷靜、客觀、理性地去思考、去體諒,重新回到僱傭關係其實是雙互依賴、不能獨存這思維上,相信總可理性地覓得平衡的出路的。

如果你仍有

人為甚麼活著?為了思念?為了活下去?為了活更長?還是為了離開?

這是台灣省大眾銀行一個叫《夢騎士》的廣告開場白。廣告長3分11秒,是由真人真事改編的,當然是在台灣省播出。

事源早前有車友(車會的朋友)轉來一條YouTube link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hoH_2svSLo&feature=player_embedded),標題寫著「如果您還有夢,請給自己三分鐘,務必看一看這短片!」自問內心當然還有夢,於是也Click來看個究竟。

這真是一條拍得很好的片,但似乎並不算是一個很好的廣告。看完了片,我和很多其他人一樣深被感動,但卻半點也沒要去大眾銀行開個戶口的衝動。

片中幾位80幾歲的老伯,都垂垂老矣,身體分別有聽障、癌症、心臟病和退化性關節炎等不同毛病,原本都在等,等「那一天」的降臨。一天,大家收到其中一位老朋友的死訊……在解穢酒宴期間,有人大喊:「去騎摩托車吧!」就這樣,潛藏在內心多時、早已封塵的─騎摩托車環島(台灣省)遊的年青夢想,又一次被激起,而且終於真正去實現。

不再描述下去了,但故事講的絕對不是騎摩托車,大家自己去看吧,沒騙你的,這3分鐘絕對不會讓你浪費掉。

台灣省其實不大,他們的環島遊其實也不太長途;只不過1,139公里,只不過花了13天,只不過是一趟簡單的旅遊。為何偏偏有些事情年輕時想和死黨一起去做會怕被視為荒唐?有些事中年時想去做會怕被認為浪費時間?老年時想去做又怕力不從心、怕連累家人顧慮?最終,遺憾了一輩子。不禁會問,人為甚麼活著?

為了家人對你的期望?為了老師對你的期望?為了丈夫/妻子對你的期望?為了社會對你的期望?那你自己對自己的期望呢?你會有一種你期望當中覺得有意義的生活模式嗎?你會有很期望想去做的事,但因為種種理由而一直未有嘗試去實踐嗎?其他人的期望或看法是你真正的障礙嗎?還都只是你沒勇氣的借口?生命不是沒給過我們選擇的機會,但當然你可以選擇永遠都不去選擇!不是想叫大家凡事率性而行,但最起碼在奔波於生活的同時,我們仍應保留追尋自己夢想的勇氣。當然,最重要的是你仍然有夢。

今期偷懶寫短一點,因為我也熱愛開電單車,但自從
3年前電單車被偷了之後便一直沒再騎了,現在得趕快去買一台回來。啊!我心急得不得了!

BTW,此廣告既然是真人真事改編,背後一定有其真實故事。這一班老人家(不只5人,當中更有婆婆參與)的環島遊故事是在2008年發生的,當年被拍成特輯,香港電台電視部節目《黃金歲月》也有報導過,你在YouTube打「不老騎士」便可找到,共有3段。故事當中不單有年青的夢想,更有真摰的愛情、有至死不渝的承諾,也有永固的友誼,都是金錢生活以外極珍貴的東西。據說其中有兩位老人家在完成這次環島遊之後不久便離世了,沒機會看到自己在電視上的雄姿和別人的感動,但我相信他們絕不介意,因為在「那一天」之前,他們終於完了自己的夢想。

另建議女士們必看一段叫「不老騎士─夫妻篇」的,是故事背景的一個核心。看完,你會發覺嫁老公,真的不一定要靚仔和賺很多錢的,一個這樣的台灣阿伯,原來可以可愛得咁交關。

誰是毅行者

photo-copy.gif
今年春節沒有外出,留港與家人度歲,更下定決心實現了內心籌備多時,但一直未敢付諸行動的大計─與老媽子行山,伴她回深山的故居走走。

有這構思,起因是近年參加了「毅行者」。「毅行者」的比賽路段,是要走畢全程約 100 公里、從起點西貢到終點元朗的 10 段麥理浩山徑。當中第的 9 段,從大帽山到大欖涌水塘約 10 公里的路程中,會途經一個叫田夫仔的地方,這地方正是小時候常聽老媽講述,她和已故的爸爸於 5、60 年前,年青時代曾雙宿雙棲、種田維生之地(此地非常隔涉,沒交通工具抵達,頗有武俠小說中的俠侶退出江湖隱居世外的感覺)。她聽我說近年行山常經此處,總愛打聽那裡是否仍有人居住,那些老舊古屋又可還在,眼中充滿緬懷之情,由是者便激起邀她舊地重遊的想法。

行山本是平常事,只是老媽已逾 80 高齡;雖然習慣幹苦活的她平日動作仍見靈活有勁,但畢竟要年邁的她連續走 4、5 小時上坡下坡的路,心裡難免忐忑猶豫,因此想法一直未有向她提出。年初二回家開年,見老人家精神不錯,於是試探式提出建議,問她評估體力能否應付此行,怎知她二話不說便欣然答應,幾乎要坐言起行、馬上出發。

年初四,一行 7 人,老、中、青三代同堂浩浩蕩蕩出發,這趟懷舊之旅走了近 5 個小時。不由你不汗顏,小腿絞痛了 3 天的竟然是年輕的兩代人(哈哈,當中當然不包括我在內)。那天我們沒找到母親的故居(這無疑埋下了另一次大家小腿要再痛 3 天的伏線),但讓我們這些走一個地鐵站距離都嫌太遠的現代人體會到艱苦求存大概是怎麼一回事。今天我們兩手空空毫無負擔地走完小腿也會痛足 3 天的路,原來父母當年幾乎每天都來回走著,而且還是挑著幾十甚至上百斤的穀物、蔬菜、肥料、柴草等重擔走。問她為何當年會選擇如此偏僻不方便的地方落腳謀生,答案毫不帶怨,也沒有恨,簡單直接:「當時,我們根本沒有其他選擇。」

原來「毅行者」這個每年一度,要經多個月練習才有信心完成,完成後大家都會瞪眼仰望你,說你真厲害啊的「辛苦」比賽,老媽那輩人其實天天都在進行,只是比賽的對象不是其他隊伍,完成了也沒有支援隊伍及親友的歡呼與掌聲,一切只是簡簡單單的生活。原來今天我們看似非常艱難,甚至認為是不可能的事情、問題,他們當年簡簡單單的以雙腳便解決了;原來沒有別的路給你選擇的時候,大部分的問題,其實都能解決的。

我常跟年輕人和同事分享處理問題、難題的兩種方法:一種方法難、一種方法易。難的方法是面對問題,然後逐一嘗試以不同方法解決之;易的方法是遇到問題時即刻掉頭走,根本不用解決。前者花時間、辛苦、成功率低;後者快捷、方便、根本不用問結果。

不易走的路會愈來愈少人選擇去走、辛苦的事愈來愈少人選擇去做,聽起來是自然不過的事。但世界從來就沒有免費午餐,當有易行的路選擇,你當然不會去挑難的走;有輕鬆又高薪的工作,你自然不會難為自己去選擇幹低微的苦活。但有沒有想過易走的路、輕鬆容易的工作是哪裡來的呢?為何你可以有這些選擇呢?

可以有選擇的背後原因是因為你有這樣的條件,即是說你有條件才可以去選擇。例如今天的年輕人面對不愜意的工作可以選擇隨時劈炮唔撈(辭職),是因為父母已為家庭積累了些經濟條件,讓年輕人沒有養家、生活,甚至生存的任何負擔(曾有統計顯示不少年過 30 的在職年青人,不單未有分擔家庭開支,而且仍須長期在父母補貼下生活),因此才可以灑脫得起。但這些條件是你創造的嗎?你能維持、確保這些條件不改變、不消失嗎?瀟灑慣了的公子,萬一馬死了,真的還有落地行的能力嗎?

條件甚麼時候會改變?馬甚麼時候會死?其實也不是無跡可尋的。相信大家都會同意,天下萬物皆有其道。簡單的理解,道─規律也。老子也早有明言:

天下有道 卻走馬以糞
天下無道 戎馬生於郊
禍莫大於不知足
咎莫大於欲得
故知足之足 常足矣

然後你看一看今天社會昏亂、百姓貪婪,人人都好像生活得很急速,甚麼都要爭、要快、要多;甚麼都是重量重結果不重質不重過程,付出少收穫多的人叫精明(或叫懂得投資)。於是個個上位要快要高、搵錢要快要多、媾女媾仔換畫要快要新、歌星演員𡃁模一大堆,紅得快消失得更快,彷彿人人都時日無多似的。

為官者更是無道兼不仁,一手縱容(其實我懷疑是操控)的經濟泡沫爆破後不單沒洗心革面、撥亂反正,反而變本加厲,故弄玄虛說甚麼量化寬鬆,其實即是爆了煲不認數,無限量印銀紙來解決問題。其他國家也不肯蝕底(怕本身貨幣被間接推高,影響貨物出口),一於你印時我也照印,彷彿無須要處理日後的惡果。至於我們的香港政府,更加不用說,他們竟然把大陸同胞捧著通脹印出來的人民幣、蜂湧到香港購物的現象,說成為香港經濟復甦,白癡至此,不值一哂。

結果是怎樣?結果是全球超級通貨膨脹的日子即將來臨;結果是可以操控印銀紙的,和與之勾結的少撮人仍可大富大貴、享盡風光,其餘大部分人則日益民不聊生;結果是動亂頻生,繼而世界大戰囉!你可以不相信,你也可以當沒看見,但事實情況已經正在世界各地發生了。

美容「毅行者」招募
我堅持每年參加「毅行者」,不為比賽,只是希望不要忘記了辛苦、不要被現今都市太安逸的物質生活消磨了本身應有的鬥志、毅力和體力。4 月分,又是今年「毅行者」報名的時候了,我每年都以美容業 (Beauty Industry) 的名義組隊參加,但隊中除了我以外,其他隊員都與美容行業不太相干。一直很想組織一隊全隊都由美容從業員組成的隊伍(尤其是女子隊)參加「毅行者」。在此呼籲同業,如果有興趣的,請與我聯絡。相信我,「毅行者」是用心行、用毅力意志行,不是用腿行的。我媽 80 幾歲都能行,你無理由唔得!

,也要做隻野豬


先問一個問題,你覺得香港政府對香港市民好不好?

上期我談起舊車時,提到年輕時坐得最多的車是「餿水佬」運餿水賣給我們豬農養豬的貨車,讓我回想起少年時養豬的日子,正確點是家中養豬的日子(我一個人可養不來)。沒錯,我家以前是有養豬的,不單只養豬,也養雞、養鵝、養鴨、養白鴿,總之能養能賣錢的都會養。那是生計,不是興趣。

眾多牲畜之中,豬是頗特別的。豬對人類貢獻良多,沒作過甚麼壞事,但蠢、懶、髒等負面的形象全部都加諸牠們身上。豬被視為蠢的象徵,因此罵人蠢會罵「蠢豬」(名詞)或「豬咁蠢」(形容詞);豬也被理解為終日無所事事,只會吃和睡的懶動物,因此罵人懶會罵「你仲懶過隻豬」;幼稚園家課或勞作不整潔會被老師蓋上一隻黑豬……

再講一個秘密,以前農村的孩子都流行以動物名稱作乳名,取其易養快大之含意。而我小時候的乳名正是叫─「豬頭」或「豬仔」(我一直認定豬仔是較有口德的鄰居的叫法)。不知老媽子怎樣決定為我取這乳名,總之曾暗地裡抱怨過她為甚麼叫我「豬頭」而不是「牛仔」、「狗仔」、「小虎」或「獅子頭」等較威武響亮的乳名,不過後來聽過還竟然有人叫做「雞仔」……之後便沒再投訴了。

豬並不蠢(不因我的乳名),牠們雖沒帶錶,但到餵飼時間你還不 Show up,牠們是會集體大叫來提醒你的;當你拿豬餿走近,又懂得把盛載豬餿的盆推過來方便你餵飼。說豬髒也很無辜,我每年夏天放學後的工作便是開大水喉清洗豬欄和給大豬小豬洗白白,牠們不單不會逃跑,還會自行轉身方便我清洗骯髒的部位。所以我覺得豬其實蠻可愛的(外國甚至有人會養為寵物),因此每次到期把豬趕入豬籠運到豬市售賣的時候,可能的話,我都會盡量避席……

至於說豬懶,則更是欲加之罪了。一生被關在欄內飼養等那日子到臨,你還期望牠在豬欄內努力讀書寫字織毛衣嗎?但豬除了供人食用外,似乎真的沒其他用途。牠不像牛還可用來耕田、拉車和搾牛奶;也沒雞可下蛋、司晨和結拜(斬雞頭燒黃紙時派上用場)等功能。但我相信一開始一定不是這樣的,豬沒打算一生無所事事,吃飽便睡,然後到頭來給人宰食的。但牠們有決定/選擇權嗎?如果有得選擇,哪隻豬會走這條路?既無選擇,豬又何必要裝聰明、瞎勤勞呢?是我們(人類)把豬的命運設計成這樣,然後又罵牠蠢豬的!

相對豬,人號稱萬物之靈,有思想、有智慧(其實我認為豬也有其思想、有智慧的),好像有可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的權利,不像豬被人主宰一生。但現實真的是這樣嗎?有沒有嘗試過抽離一點看看自己的生活、看看所有人類(保守點說是絕大部分人類)的一生是怎樣活的?真的比豬多很多選擇、真的比豬有意義很多嗎?豬一生的過程都被安排好了,豬豬一樣;人的一生不彷彿也像被安排好了一樣,人人如此嗎?

你真的以為自己可以自主?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你、我、他一出生,便沒選擇地被各自編配了一個終生號碼(身分),方便被政府管理;然後一起被注射一大堆搞不懂是甚麼(當然你的母親也搞不懂)的疫苗(嘿嘿!這方面和豬一點差別都沒有了吧),然後被集體安排學習一些由政府規定了範圍的知識(如你爸媽有膽識、有知識,打算不把你送到學校而採用自己的方式去栽培你,Sorry,他們是不被准許這樣做的,硬要這樣做,是會被政府抓去坐牢的),別以為離開了學校就可以隨便選擇你喜愛的生活方式,你還得要看管治的政府為這個國家/地方安排了怎樣的制度,令這個社會呈現怎樣的風氣。總之,一切都不是由你隨意選擇,一切都是被管的。

既然一切都是被安排、都是被管的,那麼負責安排、負責管理者的能力和態度便非常重要了。管得好、理得善,百姓安居樂業,還可有些空間尋找、追求一點點自己喜愛的生活方式。若管者無德、理者無道,結果必然是民不聊生,更遑論選擇生活方式了。

像今天我們的政府帶頭拜金,管理香港一個小地方,坐擁萬億儲備,富可敵國,但仍繼續拿那原本屬於人民的土地來炒作,令大部分人為能夜宿窩居而要奉上一生的青春和汗水。作為世界最富有的政府之一,儘管管治的地方有為數不少的世界首富,但大部分市民仍是生無居所、老無所依、死無葬地,管治者不單未有半點汗顏,還夠膽死對著電視鏡頭說想擁有自己居所的年青人是好高騖遠,說無樓住不一定要買的云云。飼豬者,尚會讓其安逸溫飽,然後侍肥而宰。政府啊政府,你真的當你的市民連豬都不如嗎?

豬之所以吃了便睡,睡飽又吃,渡其一生,可能是牠們一早已知道無論如何奮鬥努力,結果也是一樣,所以索性甚麼也不求,甚麼也不做。寫到這裡,我才開始感覺到老媽取我乳名「豬頭」原來是滿有智慧的……

我寫這篇文的意思是想叫大家不如做豬算了嗎?不是的。恰恰相反,我意思是─不想做被人主宰一生、過千篇一律日子的豬,是時候重新思考生活的意義、存在的價值,和對物質的價值觀了。即使最後仍是選擇做豬,最起碼也要做一隻衝出圍欄、自由自主的野豬!

新春伊始,祝大家  身體健康,自由自在!

新不如舊 快不如慢


朋友都知道我愛舊款汽車,一般都會問為甚麼?最標準(亦是最正確)的答案是新車貴,買不起。(女性讀者或對汽車沒興趣的讀者請放心,其實我的主題不是說汽車的,請堅持一點,繼續看下去。)

但見過我的舊車的朋友又會說,你收藏的是老爺車啊!我必須重申,我家的那幾台真的不是甚麼老爺車,她們真的不老爺的,只是舊了點而已。「開舊車」和「收藏老爺車」兩種行為其實不難分辨的,收藏的老爺車不會(其實也不能)天天開的,其功能主要是作玩樂和 Gathering 時 Show-off 用的;舊車則不然,是可用作每天代步的,是交通工具。那我每天都開著上班的很明顯是舊車了。

那我為甚麼喜愛開舊款汽車呢?除了經濟上比較不充裕去買新車這主因外,情意結和新款汽車對我起不了吸引力亦是要素,加上我估計其實我的潛意識有意無意的時刻在和「新」抗衡。

小時候家裡很窮,連吃也吃不飽,每天上學都是來回用腿走個多小時的路。坐兩毫子車,對我們窮小子來說是件奢侈的事;將來開自己的私家車,更是發夢也未想過。那時候坐得最多的車,就是運餿水(酒樓食肆的廚餘,有人收集後賣給豬農養豬用的)賣給我們的餿水佬所開的獅子頭利蘭牌 (LEYLAND) 貨車。到中學年代,成長中的大男孩難免都對象徵雄性的汽車產生濃厚興趣,狂啃過期汽車雜誌、上課時偷畫跑車素描、放學後跑到天橋上期待心儀汽車駛過等都是指定動作。但當時與汽車的接觸亦僅限於此,想將來擁有一部?同樣是想也沒想過。就這樣,一部一部當年喜愛的車款,只可以留在腦海內。長大了,對這些兒時夢想,情意未有淡忘。

除了情意結,個人認為以前的車款較諸現代的更有獨特的個性與風格。這是因為現在的汽車設計太功利、太貪心、轉款太快了。今天幾乎每家車廠都透過把最佳的風阻系數、過去最好賣車款的外形、最大的車廂空間、最高生產效率等資料、元素統統輸入電腦,計算一個最「理想」的車款設計出來,務求以最低成本生產,賣出最多的汽車,賺最高的利潤。當各車廠的方程式和期望如此類似時,產品又怎會有獨特性與個性可言呢?你想慢慢去欣賞發掘它的優點嗎?對不起,你還未來得及愛上它,它已經轉新款了。車廠真的有必要 3 年轉一次車款的嗎?沒有必要不必要的,只是轉了款,你那一部車便一定不再是最新款式了,有人買了新車,未換車的人就一定是在開舊車了。這樣做的動機簡單直接到不得了,想促使你作更多消費而已。但最難得是有不少人 Buy 呢!

不只是汽車,今天幾乎所有商品也一樣。數數近幾年你換了幾部手機、換了幾部數碼相機、換了幾部 mp3、換了幾部手提電腦?還有家裡的電視、家具和衣物……全都是功能真的無法達到你的需要所以要更換的嗎?大都不是吧!只是我們總會找到換新的理由,例如速度較快啦、功能更多啦、使用更方便啦、大家都已經在用啦……等等。但真的有必要這麼快嗎?真的用得上這麼多功能嗎?現時在用的真的那麼不方便嗎?真的大家都用你就不能不用嗎?答案如何,自己心裡比誰都清楚。(當然,如果這樣做(不斷換新)你會真的很開心,那便去做吧,努力賺錢去換吧!不必考慮是否真的需要、不必考慮是否浪費、不必考慮垃圾過剩如何處理、也不必考慮環保、更不必考慮地球的將來了,開心最緊要,開心大晒嘛!)

iPhone 雖方便快捷,但我工作廿多年,坦白說真的未遇上過非馬上收取/發送不可的一封電郵、一張相片。為新而新,為快而快,其實一切都是「錢」和「貪」在作怪。商人不斷催谷消費、政府不斷催谷經濟發展,都是錢,都是貪。但經濟發展了,你有比以前更快樂嗎?若硬要去接受這些新、這些快,其實是一種無奈、是一種妥協,甚至是一種愚昧。當你和眾同事好友左計右計挑選了一個最著數的出 iPhone plan(但其實你是明知不需要這麼多數據用量的),等了 2 個星期,開開心心地捧了部 iPhone 4 回家上網、坐地鐵時又上網、食飯時間又上網(我明白,因為 Join 了無限用量上網 Plan,不上不伐算,對吧?),到底這是精明消費,還是呆笨消費?

即使你不追最新最潮的商品也不能幸免。沒比較過的可能不知道,但只要你接近甚或已年過 40,相信你應該能體會連食物也是新不如舊的。你今天吃的,和兒時吃的,即使同樣是菜、同樣是雞、同樣是魚,味道大都和以前的不一樣了,你感覺不到有分別?那去問問你老爹老媽吧。因為今天的食物幾乎都是「谷」出來的。以前種植畜牧只用天然肥料、飼料,今天為了產量、為了快,早已用上大量激素。為了這種貪婪,我們必定會付上沉重的代價。

在尚有選擇能力之時,我寧可捨新取舊、捨快取慢。

已經很多很多年沒有刻意要在新年前添置新衣新用品了,也在努力教曉女兒思考為甚麼。問為甚麼新年一定要穿新衣?問為甚麼人人都這樣做我也就要這樣做?問為甚麼要穿上了新的衣服才會比較開心?

新的一年有沒有新開始,絕對不會因為有沒有穿新衣,而是有沒有新的思考方式、有沒有新的人生目標,還是只會選擇繼續跟著前面的人走。

新的一年,我祝願你有條件不用生活得那麼快,也祝願你有意欲生活得……慢……一……點。

« 上一頁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