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想轉行好……耐了

早前(五月),中國社科院發表了2014年《兩岸四地城市競爭力藍皮書》。藍皮書報告表示,香港的「綜合經濟競爭力」連續12年榜首位置已被深圳取代了。在藍皮書中,香港被評為「守成有餘,創新不足」,過於看重貿易、金融、航運、旅遊、專業服務這五大產業,而對不少規模較小、新興但極有潛力的產業關注不足……

我對這些評語沒甚麼大反應,相信對大部分香港人亦然。守成有餘,創新不足,有甚麼稀奇?香港人早都知道了,甚至已經習慣了。不是嗎?知道又怎樣?知道又可做甚麼?一個這樣的政府,你吹得佢脹嗎?

先別說搞甚麼大經濟,就來看看我們的小事,看有那一件是做得好的─香港樹木非常多,但香港的樹木管理/保護政策可說是亂來的(你看公園和馬路旁的樹木全都以水泥覆蓋至其根部,便知有幾無知了),出了幾單倒樹壓人的意外,便匆匆成立「樹木辦」監察樹木,「懷疑」有風險的,通通去之哉。結果是亂砍亂剪,一時砍樹聲震天,壞的砍好的也砍,砍得環保人士心膽俱裂、目瞪口呆!問題是,我們的樹木有管理好了嗎?

樹木可能太大了,來看看草吧。為舉辦國際體育盛事,政府曾大肆翻新香港大球場,更花大筆公帑聘請專家養草護草。結果呢,2013年4支英超球隊訪港作賽時我們的香港大球場竟處處泥濘,球員猶如在泥漿摔角,更被英超領隊評為「殺人草地」,並表示若非與本港球隊簽了合約,絕不允許球員落場犯險。香港連草都成了國際笑話!其實例子還有很多的,例如撥款近億去重震足運的「鳳凰計劃」,多年下來港足的入場人數不升反跌,港隊的世界排名更由09年的143位跌至上月公布的167位;還有想踩單車的市民等了10年都冇下聞的,「據說」會將新界東、西連接的單車徑網絡……唉,真是罄竹難書。作為曾以香港人身份引以自豪的市民,在外國和內地朋友的面前,你又教我情何以堪呢!

藍皮書還分析了很多香港競爭力下滑,和深圳及其他城市崛起的原因。我草民一介,搞不懂那些甚麼四大支柱產業、五大未來產業、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九大傳統優勢產業、十大文化創意產業……但很同意報告中指出香港現時民營企業發展主要存在的問題是─私人資本過於壟斷。而壟斷帶來的最大弊端就是不利於創新(壟斷當然還會帶來其他更深遠的問題)。企業在資本不繼增大時,是容易形成壟斷局面的,但政府應對之關注,更要作適當平衡,絕不可視若無睹,甚至鋤弱扶強,逆道而行。

一個地方要發展,不是你人民想發便可發的,是須要有合適的政策和資源去配合。本來偶有庸官並不足為患,但作為領導的政府長期不思進取、目光短淺就是發展的莫大障礙,要是她還要來個阻頭阻勢,那蟻民更是唔使旨意有運行了。

其實今期不是打算說甚麼官商勾結、利益輸送那種大茶飯,只想談談小販。

打從小學開始,已被灌輸了千萬不可幫襯無牌熟食小販的概念,那是很不衛生、很高風險的。政府一直這樣宣傳、老師一直這樣說,健教書裡亦是這樣寫的。但我很不乖,自小一有機會(有錢)就會幫襯無牌熟食小販,喜歡吃魚蛋豬皮蘿蔔啦、牛雜啦、碗仔翅啦、魚肉湯啦、狗仔粉啦、炸油池啦、鹵水生腸雞腳啦、噹噹糖啦、麥芽糖夾餅啦、涼粉啦、刨冰啦、冰菠蘿啦……還有很多很多,它們統統都是我的童年美好回憶。但這些小販,亦同時統統是非法擺買和非法製造食物的,政府亦一直很努力取締的,危害市民健康的、影響市容的「不法份子」。但可知這些政府、官員眼中的不法勾當,數十年來養活了多少個家庭?為多少基層市民提供了生活所需?

到我長大了,中學讀書期間,我也賣過魚蛋,當了一段時間無牌熟食小販。雖然這未至於讓我賺到第一桶金,但一手一腳由決定要賣些甚麼、如何烹製、改善味道、選定(霸)擺賣位置、計劃逃走路線,以至和地區勢力周旋等,都大大豐富了我的人生經歷,亦為我未來的工作和事業發展奠下很好的基礎。

你可以說當年香港經濟未發達,教育水平偏低,市民普遍健康意識不夠高,才會不知風險地去幫襯這些無牌熟食小販。但今天又如何呢?香港市民的教育水平及健康意識已大大提高,政府多年以來的努力宣傳、取締,食環署的小販管理隊不斷壯大,有令香港的無牌熟食小販絕跡街頭嗎?別說農曆新年期間深水埗桂林街的熟食小販夜市,已成了新聞熱話、城中亮點,現實每天都在發生的是,每晚入夜(約10時後),以新界為主的各屋邨屋苑,都有十來檔熟食小販,為要長時間工作,因為政府城市規劃失誤而要住到和工作地方隔冇雷公咁遠的,勤勞的夜歸香港市民,奉上熱騰騰的、美味果腹的食物。政府到底有沒有想過這些危害市民健康的「不法份子」,為何趕之不盡、殺之不絕呢?又為何市民又會長期腦殘,教極都不聽那愛民如子的政府的勸告,如此反叛地不斷去「支援」這些不法份子呢?

這情況已維持幾十年了,到底政府有沒有想過有一件事叫做「需求」呢?當一件事,你阻又阻不來,擋又擋不了,你用法例把它定性為非法,幾十年來一直有人公然犯法,而竟然還有不少市民(如我等)大力支持、公然參與,這回輪到你了─試問作為一個政府,你又情何以堪呢?你能不能管理好這種供、求都同時存在的需求,讓這需求有系統地、在有規管的狀況下有秩序地發生呢?

看來政府幾十年來都應為這是不可行的,不然早做了。直到不知那位高人忽然想到,只要在這些無牌熟食小販腳下加4個車轆,給它一個可炒賣的牌照,叫它們做美食車,一切又突然變得可行了。不單衛生市容問題解決了,更可發揚香港的本土特色美食文化(雖然這些是他們昨天還要趕絕的文化)和吸引遊客,真是太厲害、太聰明了!

非常同意,也真的夠厲害;以前解決不了的問題都給你突然解決了,最巴閉是你了!請唔好再講咁多,請快點做吧!我已經等了很久了!其實我很喜歡煮嘢食的,也喜歡開車,想轉行賣熟食很久了,只是一直不甘心把辛勞所得奉獻給地產霸權所以才未付諸行動。如果真的有美食車,我一定想辦法弄一架來經營,每天駕著車四圍去、煮喜歡的食物和客人分享……噢,到時一定開心死我了!

民生無小事,見微知著。如果一個政府連小販問題都搞不好,你還能寄望她為你炮製大茶飯嗎?!

50後 60後 70後 80後 90後 (200 x 30 = 6,235日後)

上期說到政府的種種施政往往忽視中小企/中產的承受能力和生存空間,不單破壞基層和青年人向上流動的通道,簡直就是一手促成中產的崩滅。已經不知多少人提出過中產流失會帶來的禍害,真不明白政府為何好像不明白這簡單的道理,還是跟本政府是刻意讓富者愈富?

典型的中產,一般都是經過努力打拚,累積得一定的經濟實力,能改善各種生活條件之餘,還可有空間選擇自己喜愛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美容業亦正正就是現時香港社會經濟結構中的中產階層─行業在6-70年代萌芽,8-90年代成長,靠自己努力打拚,沒得得到/要求政府任何幫助,至今已積累一定經濟實力,養活了數萬個家庭和改善了他們的生活,行業本來亦有不錯的自主發展空間……

但,只消一個不恰當的政策下來,就可把大家努力的成果毀於一旦─一份由政府委託羅兵咸永道會計師事務所所做的營商環境影響評估報告中指出,若按政府建議的方法去規管(她們口中的)醫療儀器(例如激光彩光等美容儀器),估計將會有近1,900家中小型美容院被迫合併或結業,同時將造成大型美容機構和醫療界壟斷有關市場;報告亦不認同政府的建議方法,認為應有更好的方式去規管美容界使用的儀器。此例子可再一次看到,政府好像就誓要與中產過不去、非要搞死你不肯罷休似的。

作為一個60後,我由從前常罵那些事事不滿、憤世嫉俗、滿肚牢騷只會抱怨的年青人,認為他們只臨淵羨人魚,不退而自結網,到後來慢慢我罵少了,轉為多點鼓勵,近年更開始懂得體諒、甚至是同情他們……

我們那一代人,25-35歲是所謂當打當扎的年紀,已開始慢慢建立起自己的事業基礎,甚或路途順暢者,已能淺嚐辛勤耕耘後的甜美果實,大多都能晉身中產階層,有能力各自追尋自己喜愛的生活方式。那時候市場很重視這一年齡層的消費群的,不少產品都是針對他們而生。以汽車為例,清楚記得我們年青時候汽車款式是很多的,當然有針對有錢人市場的豪華房車和超級跑車,但更多款式是為賣給熱血的年輕人而開發的個性小跑車,和為賣給剛組織了幸福小家庭的中產一族而開發的中小型家庭房車。再看今天的汽車市場,給有錢佬買的尖端超級豪華房車跑車當然還在,但餘下的主流車款是甚麼?不就是滿街那些悶死人的7人車和所謂SUV多用途車(其實又即是不同大小的7人車),其餘的零星車款不是慢慢自然流失便是苟延殘喘,銷量慘不忍睹。更重要的是,現在這些主流車款針對的銷售對象是甚麼人呢?原來仍然是上面寫的那代人─即是當年的那些熱血青年和中產小家庭,亦即是50-70年代出生,今天已屆中年,鉛華洗盡,事事講求實用的那一批舊顧客。

80後出生的人,如今正正就是25-35歲的一群了,為甚麼市場不再重視這一代當打當扎的青年大軍?答案現實不過了─你認為今天的80後有幾多個夠錢買樓買車呢?搭車去示威就夠錢!那90後呢?沒錯他們也是很重要的消費群,但重要的條件是─當他們仍有幸受那50-60後的爸媽的懷抱恩澤、仍是受保護動物的時候,當他們一旦離開了庇護所,同樣只有在低層苦苦掙扎的份兒!

今天的青年人看來都好像很忿怒,都好像很喜歡抗議、很愛好遊行、很熱衷示威,好像去佔中還高興過去唱K(試問有幾多人能有勁兒連續70多天不停去唱K?)!不是嗎?這不是很多人對時下年青人的看法嗎?難道這一代的年青人都統統吃了暴躁奶粉長大的?還是全部都懵閉閉,真的身在福中不知福?典型的反叛和憤世疾俗,亦似乎又解釋不了他們這麼曠日持久的不滿和忿怒。

不要以為今天的年青人機會少,客觀環境不利向上流動成為中產只是他們這一代的不幸。從宏觀的角度看,沒有了/少了中產階層作緩衝,中空的金字塔是注定會倒塌的,上層和下層的磨擦只會愈來愈直接、激烈,最終引發社會的動盪和不安(今天的年青人已非常清楚地發出了這訊息);從切身的角度看,你會以為他們所負擔不來的,不會轉嫁成為上一代的負擔嗎?以現今香港的生存成本之高(相信未來只會更高是常識吧),你又認為他們會有好的條件去養育下一代嗎?當然,他們不少已用行動表態寧願養貓養狗也不會養育下一代了,所以聰明勤勞又愛家的中產,還是趕快在被那些混帳的政策弄垮之前,先備妥下一代,和下下一代所需要的儲備吧。

========================================================

關於今期的標題
不是你眼花或是我傻了。上面標題那條算式當然是錯的。

200,是《香港美容》在2015年5月出版了第200期,原則上出版200期月刊大概6,000日便可以了,但當然我們沒厲害到出版社一成立那天便出版創刊號啦,所以6,235是指截至2015年5月,是敝社幸存的日子。時為1998年,敝社現年17歲另1個月大了,是一名90後。

原來我們也是個未成年的𡃁仔,難怪向上流動那麼難!唉……只好嘆一句─作為今天的後生仔,生不逢時矣!

100期時,我煞有介事的搞了些慶賀動作,同事問200期會不會又再搞些甚麼來慶祝慶祝?我說不慶了,整個香港都已經那麼㷫,我們還有乜鬼好慶祝?那樣一家蚊型出版社出本書200期,又有幾巴閉?與其去慶祝,不如誠心去感恩吧!

首先要感謝過去的6,235個日子,上天的不殺之恩;試想想這17年來香港有幾多日好日子?有幾多出版社關了門?加上我們絕對明白,努力唔係大晒的,一定是上天的眷顧,錯不了。

再要感謝過去的6,235個日子,曾經一起努力過的,現役或已退役的所有同事。沒有你們,那有《香港美容》。

當然,last but not least更要感謝過去的6,235個日子,一直刊登或曾經刊登過我們廣告的客戶。雖然17年來我們都覺得廣告收費太低,但您卻覺得太高。但無論如何,這種分歧不會影響我們對您的感謝和對您的愛,多謝支持,多謝關照,多謝多謝,我愛您!不如埋嚟𡃶啖先……

今期講殺雞農 其實講殺美容 又其實都係一樣的

我們來看看一些不遠的歷史。

一場大型雞瘟(禽流感),我們的政府就立了不准散養家禽的法例。所謂散養,真的是散養嗎?

自小我家就有養雞,不是養來做寵物的,是為生的。我們既養雞,也養豬養鵝養鴨養白鴿的。我家不是個農場,只是盡量發揮既有的空間,飼養空間承載能力範圍內的最多禽畜(數量大概近百上下的雞、數十其他禽類、數十豬隻)去謀生,自力更新。你認為那算是散養嗎,我認為不是的,但政府認為係的─反正只要你不符合新法例的規定,就不准繼續「散養」了。散養家禽有甚麼問題?散養家禽簡直就罪大惡極了。首先,散養即是沒有規範,沒有規範即是「冇皇管」了,「冇皇管」這3個字一聽就知是內含極大「原罪」了;再者散養家禽場所更「有可能」就是禽流感的源頭、散養家禽「也可能」令禽流感擴散難以被控制……基於種種可能(可能即是不一定是,也不一定不是,但亦毋須/無法確認的)、基於大眾的安全考慮,所以新法例出來了,所以我媽媽只想養幾隻雞來俾自己坐月的新抱補身都不行了。

有人會說,不是完全不可以養啊,只要符合法例的要求,便可在新規範下繼續養了。這點我當然明白,我也明白如果有條法例不准吃飯,是可以去吃魚翅或鋸扒的。但可能有人不明白,不是每個人都能符合新法例的要求的,如果係人都做得到,這條法例就即是一條有等如冇的法例了。要符合新的養雞法例,是要有客觀條件去配合的─即是要投入新的資源。但若像我家的小規模養殖(局限於可用土地面積),投入符合新規定所需的資源是100年都回不了本的,那你仍會去做嗎?亦即是說,最後只有具較大規模的企業才會繼續存在下去,其他小雞農或想畜禽自用的(經濟實力弱的),統統都要「被犧牲」。這種作法正正就是破壞向上流動、殺滅中產的始作俑者,(美容行業亦正正是現時整個社會經濟結構中的中產階層,有關這點下期另文再述)而一個社會破壞了中產結構作中間緩衝,只剩下高與低的兩極化,是肯定不可能會穩定的。

本來,如果這些新法例是可以有效保障市民的安全和健康,即使是要犧牲部分人的利益和生計亦是無可厚非的。但實情是這樣嗎?這些不准散養家禽的新法例有效對付禽流感嗎?答案你我都很清楚。禽流感仍然會出現啊,那暫時停止全港活雞供應囉!但恢復供應後又再出現啊,繼續停止全港活雞供應囉!禽流感似乎周而復始地出現啊,以後全港消失活雞蹤影,只准吃進口雪雞囉!甚至有人說,食雪雞又唔使死的,你們堅持甚麼?

WTF!這是對症下藥嗎?你會認同用這種邏輯去解決問題嗎?只要有問題的東西便禁了它─先禁一般人參與/使用,只給有條件優勢的人繼續(變相收窄競爭,形成壟斷)去幹,然後問題仍在便索性全面禁了它,不存在的東西自然便不會再出現問題了!果然是高手。難怪曾聽過有人割掉乳房去避免患上乳癌,難保將來政府亦會仿傚,立例要全港女性割掉乳房,然後宣布他們已成功全面消滅乳癌……

說回美容業的問題。發生了幾宗致命的醫學美容事故,有人提出立法/修例,針對有關服務加以規管,以防止同類事件發生,這也是很合理的。但問題是這法要怎麼立?企圖把所有有「風險」的、有「入侵性」的服務都定為醫療程序(甚麼是有「風險」和「入侵性」尚有大量爭議),禁止美容界沾手、只准許醫生去做,這就是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了嗎?就算是照顧了市民和社會的最佳利益了嗎?有考慮過這類服務的性質、佔用社會資源和成本的運用、美容業和顧客已建立的關係、業界長期累積了的經驗和認知的價值……等因素嗎?

幾宗事故真正出現問題的癥結在哪裡呢?有人出來和大家交代過嗎?甚麼是「風險」?美容師現在為顧客提供的服務很高風險嗎?我們有弄死過一個顧客嗎?到底誰比誰高風險?就算每件事情(服務)都存在高低不等的風險,誰可說美容業就一定管理不好這些風險呢?

現時美容業本來就已吸納了大量各種包括醫生在內的不同專業人士參與工作,何不有系統性地去規劃,讓大家各司其職地在行內擔當合適的崗位,就各崗位規範好權與責,堵塞存在或潛藏的問題,反而本末倒置,將一些明明是扮靚的服務夾硬定性為醫病、叫這班去扮靚的人做病人。

出了嚴重事故,受難者家人、議員和業界都不反對推出適當的規管。但有人和你探討上面的問題嗎?又來一次准與不准的二分法?又是誰可做誰不可做之爭?難怪愈來愈多香港人想移民!

我和大家說這些,是想大家想想甚麼是好的法例、甚麼是笨法例、甚麼是惡法、甚麼是為交差而亂定的法例,又甚麼是因政治目的而出現的法例。所以要記著,法例不一定就是好東西,在沒道德、對你我沒承擔的人手上,法例只會淪為他們達成目的的一種工具。

BTW. 禽流感
雞瘟是很常見的,三兩年總會爆發一次半次大型的雞瘟,小型的則時有發生,在雞農眼裡也不可怕(最可怕只是死光雞隻,損失慘重)。現代稱之為禽流感,被描述得像世紀災難一樣,也很成功令大家一聽見就恐慌了(最起碼我們的小朋友已沒機會再近距離接觸,甚至是觸摸禽鳥了。這是多麼的可惜!)。令大眾恐慌是因為西方醫學是根本治不了傷風感冒的,不單是指已變種、會傳染人類的禽流感,現時所有感冒西方醫學/醫藥都是治不好的,西藥只是克制了你感冒的徵狀(這做法甚至是與我國源遠千年的國學醫術是相違背的)而已,最終好了是因為你自己的身體醫好自己的。

就近日政府公布的數字可見,截至3月18日,今年死於季節性流感(不是禽流感)的人數已達399人,數目遠超當年沙士!但又有何對策呢?就是等新的疫苗。接種疫苗的原理,其實就是在「預計」可控制的程度下讓你患上這種疾病,好讓你的身體有對抗這種病毒的經驗,然後產生對抗這種病的抗體,再感染到同一種病毒時,你的身體便懂得如何對付它了。這樣明白了嗎?即是說,打敗流感的關鍵仍然是你自己,並非任何藥物啊!「疫苗」,本身就是病毒,並非藥物。

這個能守得住嗎?

擱筆三月,情非得已。這邊被對業績有影響力人士力勸稍事休息,孰料那邊又被讀者老闆喊回水……唉,兩面不是人,唯今故Keyboard重操,期四方英雄貴手高抬。都係搵兩餐啫!

休養期間,不是遊山玩水、吟詩作對,便是學宅男自閉家中上網,時於網上閱得好文一篇,決定借來與大家分享。

記得小時候讀書,老師謂粵語(廣東話)只能講,不能寫。要寫,便要寫可用國語(普通話)唸出來的白話文,因為粵語不是正規中文云云。一直對此深信不疑(相信老師自己也是),直到後來發覺有不少唐宋詩詞用普通話是唸不出其音韻,或者是唸不順口的,反而以廣東話唸之,則順暢自然(唔信你可找些詩詞試試),不禁懷疑古代的這些大文豪是否其實都以廣東話為正統。後看到下文,更深化了這想法……(雖然文章內容未經一一考證,但實值得吾等講廣東話的,好好省思)

———————————————————————————————————————————-
吾人粵語 天籟九聲

嶺南古為南越地,商代人曰南蠻。文化膚淺,但氣候相宜,利耕養,又係南海之濱,可靠海食海,故粵人天性開朗活潑,說話靈巧。自秦命五十萬民入粵,漢族逢戰亂天災而遷入。偏安南隅,幾世幾年,逐令周代歌謠,先秦百家,漢魏文賦,唐宋詩詞,元明戲曲,皆散聚於粵語粵文之中。百越土話得華夏雅言教化,食、飲、諗、行、返、傾、朝、使、面、係、佢(渠)、尋日、幾多、傾偈(謦欬)、揀擇、拍拖、埋單,貫穿古今。

粵音承隋《切韻》、唐宋之《唐韻》《廣韻》一脈,中古四聲,平上去入,高低割分曉。「分、粉、訓、忽」係陰,「焚、奮、份、佛」為陽,仿應兩儀四象;「發」定中入,則似兼中庸調和。

陰平 陰上 陰去 陽平 陽上 陽去 陰入 中入 陽入

詩史試時市事色錫食
分粉訓焚奮份忽發佛
三九四零五二七(一)八六

兒童學語,由零開始,便能習音。上蒼造物,天籟九聲,萬古不廢。

北京、天津及河北,古為幽冀二州,戰國燕趙,文明源頭之一,與華夏各地同奉先秦雅言。奈何冬長夏短,時冰封雪覆,又與荒涼大漠為鄰,受遊牧狼虎侵擾,戰火干戈,迫成北人凶悍奸險,言談易變粗劣。五胡亂華後,外族入主北方,晉室及士族移至江南福建,史稱「衣冠南渡」,華夏文明固守長江,漢族雅言正統得以保存。而北方經二百多年各族相殺雜處,中土雅言變異,始出北音,惟源流短淺,系統不成,時為公元五六世紀。

隋唐一統神州,皇族雖有鮮卑血統,仍奉雅言為國語。隋人編《切韻》,稱「酌古沿今」「兼包南北」,實以晉室南方士音主,酌取源流短淺之北音,史上首部可考韻書。繼後唐人沿《切韻》增修《唐韻》、宋人修《廣韻》,開文學以南統北之千年格局。雅言沿此一脈演化成吳語、閩南、客家及粵語;凡掌其一即通唐詩宋詞,兼二三者可成名家。

公元十二世紀初,北宋滅亡,華北再落外族手中,士族再向南移。金元以來,燕京大都乃軍政要地,權力相爭,勾心鬥角,文字注定陰暗。漢人北音再受元顏、黑汗清洗百餘年,阿爾泰語摻雜華夏漢語,北方方言大致成形,元人以此定為《中原音韻》,將入聲派到平聲、上聲及去聲,為普通話及眾北方方言如北京話、東北話、陝西話及成都話之源流。以韻書而論,漢族語音正式割裂成南腔北調,距今約七百年左近。

日本學人稱「崖山之後無中國」,北方話「入聲消亡、入派三聲」實乃華夏劫難。中古漢語音義相聯調和,尤見於入聲運用。杜牧作《阿房宮賦》,起首四句「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均以入聲收結,文氣剛烈,如四支利箭直迫秦宮,北方話詠者,四箭頓成廢鐵。

柳宗元名作《漁翁》以入聲押韻,「翁、竹、綠、逐」,粵語詠唱似遊走山澗,行幾步,停一停,又再上路,渾然天成。因入聲消亡,北胡讀之,神韻盡失。

夜傍西岩宿漁翁,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迴看天際下中流,岩上無心雲相逐。

縱使不顧文藝,今日北方人講「危急」、「焦急」,因入聲缺失,普通話之「急」屬陽平聲(四聲中第二聲),不升不降之長音。相反語保存中古漢語之入聲,音義互相調和,「急」確實發音急促,而「慢」則發音緩緩。

北方廢棄之入聲,卻存於一眾南方語系。嶺南先有秦民與百越族結合,後有少數士族隨晉室南下,先至江南福建再入粵,惟規模遠不及兩宋時期之南下士族,雖說語詞彙可追至先秦雅言,然音韻系統則成形於兩宋年間,正值中華文化頂峰世代,奈何文明南方屈服於野蠻北方,蒙古最終吞噬宋室,蠻胡毒音終與北方方言永世合污。

回望中原,百年過後,元亡明起,韃子被漢族趕返大漠,惟華北已漢胡不分,太祖皇帝欲以雅言為本,重修國韻,再統南北,惜明代中葉以後,國運不如其韻《洪武》,開國不到三百年,清兵入關,明代官話敗亡,僅於江南一帶殘存。清初京城中,北方土話、明代江淮舊音、滿州話結合成北京話,是為滿清官話正統,日後中華民國國語及中共大陸普通話之本。

滿清覆亡,有說民國本可奉粵語為宗,國語復歸華夏正統。奈何劣幣驅良幣,北京話最終定為國音,胡毒不除,死路一條,今中國北方人種皆與古代詩詞絕緣,得另開新詩一門,並非無因。

國民黨敗走台灣,起初亦狠毒霸道,政府欲禁絕他言,以北京話清洗本土族群,幸有閩南人、客家人奮力反抗,島上三語並行,胡毒得以抑制。民國亦有海峽阻隔大陸,士人遺風尤在,故遵漢字正體。委員長去後,社會更見開明,尚學興教,雖國語遠不及粵語優雅靈巧,然民國尚可保中華之名。

中國大陸則命運相反,北方土話遇上工農兵機械八股,並與蘇俄文體接種,雜交出普通話。共黨以此華夏畸胎獨霸語文,再兼殘體亂字,各地語文殆盡,孩童不知母語,十年文革浩劫後,雖有小平同志「撥亂反正」,大國崛起,人仔無敵,然而物慾盛世,人格盡失。

吾土香江受大英管治一百五十年,粵語以至古文德育得以保存,港人卻有福不知,未握西方思哲,盲崇假鬼洋腔。九七中共殖民以來,港豬父母以不諳廣府為榮,有失家教,學棍商販投機,率先殘體行文,朝野內外港奸左膠,更數典忘祖,共普作母!今政治經中央操控,經濟已兩地「共」融,文教又豈再屈從?港共以施教中文為名,瞞騙港豬家長,殘害本土為實,情理假大空。我輩學子當守護粵語正統,扺抗胡賊「普教中」。

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這夜闌靜處 獨看天涯星
每夜繁星不變 每夜長照耀
但願人沒變 願似星長久
每夜如星閃照 每夜常在
漫長夜晚星若可不休
問人怎麼卻不會永久
但願留下是光輝 像星閃照 漆黑漫長夜……
……………………
………………………
……………………
………………………
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當燕子飛完時

當勤勞的燕子,無力再飛翔;
當努力,仍無法制止悲劇上演;
當曾屬我們的,如今已失去了;
當回過神來,終結真的已經來臨!

只好致敬,唯有告別……

那對工作毫無保留的付出;
那對文字一絲不苟的精神;
那對完美義無反顧的追尋;
那份令人肅然起敬的堅持;
那份令人望而生愧的認真;
那份擇善惡惡的固執;
和那些,一起走過的日子……

一生中說過了多少次再見,
竟未有一次,如此的沉重!
只因,今次的再見,實在挾著太多的不捨……

也許燕子真的倦了,也許真的需要休息;
也也許,只是為了下一次─更完美的飛翔!

永遠懷念您,再見!

作為一家微不足道的小型出版社,能曾經遇上這樣出色的一位同事,已是我們莫大的成就!
這一切、這些日子,將永遠都深深地刻在這家小小出版社的記憶和歷史裡。

這一邊 那一邊 你會靠 哪一邊

「你支持佔中嗎?」
「你支持反佔中嗎?」
「你有冇去公投?」
「你有冇簽名反佔中?」
「公民提名是否必須?」
「有得袋住先,真係唔要?」

沒辦法,近日身邊最熱烘烘的、最不能避開的話題,仍是香港的政改和普選。不論是街坊鄰里、業務夥伴、親朋戚友、舊雨新知和團體會眾等,見面(甚至不見面)都很大機會會扯上這些話題。如果你以為聊甚麼話題也沒大不了,頂多見人講人話,見鬼講鬼話,謬論隨意,就當公園阿伯圍埋吹吹水,吹完便散水的話,這趟你可能錯了,因為這個燙手的話題已發展成一個政治表態的必答題,甚至是你與周邊人等關係撕裂的導火線!

就如上期編者話分析的一篇文章,便是轉自一個舊同學Whatsapp群組,這群組向來的功能只是約約聚會,偶爾轉發一些打屁趣聞,大家嘻嘻哈哈地回應一下。但自有位同學轉來那條載有「稍長但很有意思的文章」的訊息,而我又不吐不快地馬上寫了另一個很短的「回應故事」轉回去後,整個群組便鴉雀無聲,誰都不回多一句,氣氛變得很僵、很詭異。

香港人一向以來都被認為是只顧賺錢,不問世事的政治冷感生物。這說法在對上整整一個世紀來看似乎都很準確的,直到最近,才發覺原來大家(包括我們自己)一直都搞錯了,原來在心底深處,我很有政治態度,你也很有政治立場,他更很有政治理念,只是大家一直都把這一切深深的藏好,今天無奈地「被開發」了出來,才驚覺原來自己並不是無黨無派無立場的。

要抗爭,還是要穩定?
求穩定,還是求真相?
要發展,還是要保育?
你佔中,還是反佔中?
支持梁振英,還是支持黃之鋒?
到底是要大局為重,還是要公義長存?

這些大是大非的問題,相信人人也有他們心中的答案,但在現時人人表態的氣氛下,你可能忽然發現,原來天天和你Happy hour最夾咀形的豬朋狗友、相識數十年Friend過打Band的老死、那些年和你一起學習一起成長一起上街的老同學、和你一起打拚事業的生意夥伴、一向關係融洽的家庭成員,甚至每晚睡在你身旁的另一半,原來統統都沒有跟你站在同一陣線上;更驚覺原來彼此的理念和價值觀竟是如此的分歧,原來一向以為認識很深的人,又竟是如此的陌生!

今天來到關鍵時刻,這些已再不是這邊說那邊散的無聊爭拗,人人被迫表態,被迫選擇站哪一邊,而且很快便會看到結果,結果不單會影響我們的將來,「輸」掉的一方也不單止輸掉他們的理想國度,更會輸掉自己一直堅持的信念(原來不支持自己相信的信念的人比較多),也輸掉選擇站另一邊的同儕的認同(當然相對地他們也輸掉你的認同)。所以此事非同小可,所以必須(也只能)寸步不讓,所以今天一談起政改普選,大家都變得愈來愈旗幟鮮明。

即使你想保持緘默、即使你想不談政治,相信近日或多或少都會收到一些直接或間接的表態邀約,

可能是班長問你:「一唔一齊去公投?」
可能是村長問你:「你唔會反對條村賣地發展新市鎮啩?」
可能是隊長問你:「預演佔中預埋你喇!」
可能是校長問你:「相信七一那天你會帶埋你班學生一齊參
加慶回歸活動吧?」
可能是岳丈問你:「有冇時間幫手擺街站簽名保普選?」
可能是會長問你:「登反佔中廣告落埋你個名冇問題吖嘛?」
可能是局長問你:「你同你啲下屬去咗簽名未?」
可能是周長問你:「817當日你個會出到幾多人?」(至於
周長最終會是甚麼長?相信很快便有分曉)

回覆稍一不慎,便會透露了你的政治立場,分分鐘可能影響了彼此間的關係!即使你企圖含含糊糊、模稜兩可,也會被判斷是一種不支持的表態,自然也是敵我分明。即是,今天我們已無法置身事外。相信香港人是真的一向不習慣,從前也沒發現,原來在政治立場面前,人與人的關係是如此的脆弱。

刀很快便要砍下來了,西瓜總會分成兩邊。你想好了要靠大的那一邊,還是你心底裡真正相信的那一邊?

原來我沒資格稱為人

普選臨近,不管你支持也好,反對也好,政治冷感也好,普選的紛爭總或多或少牽動著你的情緒。當每天張開眼便看到香港政壇的一片紛亂、看到政客政棍的胡言亂語、看到當權者指鹿為馬、看到那些擦鞋仔跟紅頂白、看到你以前以為頗有知識的人忽然思覺失調,黑白不分……看到那麼多這些,又教人怎能無動於衷,又怎能不不寒而慄!

近來有比香港前途更重要的事要顧(實際上我個人判斷香港若不來個浴火重生,根本亦沒多少前途可言),早已無心戀政,只是這些那些總是會找上門來,纏繞著你。話說近日收到一個朋友Whatsapp群組傳來的一條訊息,訊息劈頭便說「以下一則稍長但很有意思的文章,真心愛香港的人,如有同感,請轉寄……曾嘗試投稿到明報試圖把它post出來,怎料明報以搞(稿)擠為理由拒絕出稿。請各位瘋瘋瘋傳…」由於是好友轉傳,我也「以為」自己是真心愛香港的,因此雖然內容頗長,我還是把它看完,看是不是真的很有意思。誰知不看尤自可,一看把幾(←這字真實版本是粗口來的)火!看罷真正是火都嚟埋,思潮起伏,不吐不快!馬上就這則稍長的文章,寫了一則稍短的文章,轉回給友人去,以正視聽!
(按:難怪《明報》拒絕刊登,而且以「稿擠」婉拒是夠客氣了,如果我是明報老編,我會直接問投稿人:「你瞓x醒未?抑或你當我傻的嗎?」)

Okay,我們不是大報,也沒包袱,就來陪你癲一下,《明報》不登我來登。以下我把收到的那則訊息全文照錄,撰文者既想傳開去,也就和大家分享分享。後面再論。

「以下是一則稍長但很有意思的文章,真心愛香港的人,如有同感,請轉寄。但願香港人能真的以為香港好,而做應做的事,不要瞎從。轉寄來自移居美國的陳耀華教授夫人陳淑安女士(香港教育學院名譽博士)郵件。此文章曾嘗試投稿到明報試圖把它post出來,怎料明報以搞擠為理由拒絕出稿。請各位瘋瘋瘋傳!要愈來愈多人聽到這聲音!香港要清醒!
香港人,你還可以「香港人」這稱號為之自豪?
曾幾何時,早在六七十年代,「香港人」這個稱號代表著「拼勁」、「敢於創新」、「包容體諒」、「理性講道理」、「相敬如賓」、「求同異存」、「力爭上游」、「團結一致」、「為別人為自己而憑一雙手去努力奮鬥」等等的精神。
也曾幾何時,我們即使面對再大的風浪,諸如一九六七年的大暴動、二千年間的經濟泡沫、金融風暴、以至是零三年的沙士,我們都一一捱過。
二O一二年至今,香港人變得失控、似是患有思覺失調,把所有未經正式證實的事件和自我幻想出來的一切可能性變成真實發生過的事實;香港人視當權者,包括一眾為社會做事的高官為無物,視他們為我們每一個人的殺父仇人;我們在社交網站上互相臭罵,視社交網站為戰場來進行一連串反恐式人身攻擊;在現實生活中,有些香港人差不多每個星期日也到政府總部或街上遊行示威,有人衝擊警方既定的防線和底線,挑釁警方,視法律為無物,視警察為小丑,是他們手中可把玩的低能兒童;香港人再沒有容忍別人的耐性,高官一個小小失誤就可以成為眾矢之的的血肉箭靶,非要人頭落地不可。還有更甚的,自從香港引入高官問責制度,香港人心裡只有問責問責再問責,把所有責任和自己的責任都推到一個人身上,犯了一個微不足道的錯誤就要高官下台謝罪,多次向公眾一而再、再而三地道歉。青年人有書不讀,有工不返,寧願走到街上示威,向政府各官員問責,整個社會是欠了他們,他們找不到工作 是社會的錯,香港的錯,不是他們沒有好好自我反省的錯。在很多香港人心裡,只有把責任推卸給別人,向別人問責,攻擊別人,錯的永遠是別人,用文字和言語向別人唾罵。
香港人,你們已不再是從前的香港人:抱樂觀態度去面對逆境,能逆境自強、求同異存和包容體諒,你們再沒有默默耕耘的勇氣,什麼不怕困難、迎難而上、對未來有信心、團結不分化、和諧共處等九七年前的香港核心價值,已經一下子變成你們今日所講的「大話」:你們不相信別人,就說別人講大話,一句「你呃人」成為你們的口號、口頭禪,動輒叫高官下台,動輒更罵人父母!
香港人,你還有沒有家教?你還有沒有資格稱自己為人?
香港人,和一眾所有泛民議員,所謂的學者,你配不起自稱為「香港人」這個美譽,因為你已成為全世界被恥笑的對象:社會不斷製造反對聲音,不斷每日在大街小巷上搞破壞,把社會撕裂,破壞社會安寧,破壞法治精神,以「自由」「民主」凌駕於法律和和平理性之上,不斷以抹黑、嬉笑怒罵的手法蹂躪一眾為香港做實事的高官,在你們的心目中,高官是你們的蟻民,那你們又是什麼?你們和在社會上散播恐怖主義和破壞社會的拉登有什麼分別?
當台灣、韓國、日本甚至其他國家的經濟慢慢起飛,香港仍停滯不前:她已經給所有天天搞事的政客、政黨、反對政府者、以自由凌駕一切的所有所謂「學者」和聲音拖垮,天天內耗不斷的社會只會令社會繼續撕裂,在國際舞台上滅亡!
泛民議員,你們是破壞香港的始作俑者,你們應該受到社會的唾罵和指責,你們所有犯的過錯比拉登更重,你們不應再留在香港!
學者∕學棍,你們以知識蒙騙所有社會上的人,你們簡直是學界之恥!香港不需要你們的學者硬塞所謂的智慧給我們的下一代!!我們不需要你們代言,代思想,我們有自我一套的思想!!You are the real shame of academics!!
香港人,你已把自己曾經一手建立起、可以引以自豪的安樂窩一手破壞!
香港人,夠了,停下來想一想好嗎?
香港是需要我們的理性和包容去面對一切困難,我們有足夠的智慧去面對一切逆境,我們不可以再內耗,我們要重新學習接納別人的意見和理性討論問題!我們不要以武力狙擊我們的特首和一眾高官,我們不是黑社會要員,我們不要武力政治,我們更不要政黨政客天天以自由民主雙普選來騎劫沉默大多數的聲音!香港人想要社會前進,不是這樣的。
我期望未來的香港人會變回理性,有智慧,而不是今天的反智,狂妄,活像個瘋人。」

好了,文章看過。先不談文章內的顛倒是非(企圖將掌握公權力的高牆描述成弱者,甚至反過來說成是被欺壓的受害者)的論述,和荒謬的分析(竟能把香港的經濟發展滯後於台、日、韓等地的原因歸咎於有人爭取自由。看來撰文者對香港近十多年的政府政策和政經新聞頗為脫節),不問因果才是令人最驚慄之處。凡事皆有因果互維關係,文章作者只譴果,不逐因,完全忽視了她口中一切「不是」的背後,到底又是由甚麼所引發。

文章不單完全沒有探討是甚麼引致今天的景況,甚至完全不會奇怪香港人為何會「忽然發癲」、「性情劇變」;完全不懷疑是甚麼令孩子們會拋下美好的青春時光,冒被檢控、冒前途被毀的風險走上抗爭之路?難道以前香港人就很醒目,今天卻會突然蠢過隻豬,任人擺布?作為學者(假設撰文者是),因果不分,悲矣……

我按上述文章的邏輯,寫了以下一個短篇故事─

從前˙ 有一個人,很勤奮、很有禮、很講道理、很包容,受到大家稱讚,
喜愛。
後來˙ 他被惡勢力人士用種種手法欺壓,最終給迫瘋了,逢見惡人便會用石頭掉之,粗口罵之。
然後˙ 有人走出嚟講:你睇,呢條友癲㗎,又鬧事又打人,有工又唔去返,
仲講粗口添呀!仲算係人嚟嘅佢?!快啲趕佢走啦!

就係咁。以上故事很短,但很有意思,加埋上面陳博士文章就更趣緻。也請瘋傳!!

申利,本人60後,普通土生土長香港人,有車有樓有事業,很想安逸,很想香港好,很不想抗爭,是沉默的大多數。不過,我的聲音並沒有被騎劫,有需要時也一樣會出手;更激的,我一樣有。

看西遊記‧看香港下流

香港無綫電視自4月開始於每晚黃金時段,播放購自大陸,聲稱由金牌製作人耗用億元,加上《魔戒》的電腦特技班底參與製作的劇集《西遊記》。但據聞不單收視平平,更在播放首4天已累積到600多宗包括特技化妝及道具粗糙、特效誇張、劇情沉悶、造型令人不安、配音不佳等等的投訴。

播放一套劇集惹來如此大量投訴,而且投訴內容與違法、道德或其他尺度等標準無關的例子很罕見。不單香港的傳媒留意到有關情況,就連大陸的媒體也有廣泛報導。有指無綫電視因為自行生產的劇集收視日低,因此購買大陸金牌製作人製作的劇集圖「求市」,但卻購入「爛劇」,結果弄巧成拙。

其實香港的電視台購買外地劇集早有先例。由最早期的日劇、台劇,到現時最時興的韓劇,基本上從未間斷過,而近年購自內地的劇集亦不鮮見,儘管收視未必佳能報捷,但亦未至於激起民憤。有人將事件起因歸咎於近日的「便便風波」,指是一坨童便起風雲;亦有意見認為是近年香港本土意識抬頭,以令部分港人對國內的所有事物都抗拒,因此「南下」的《西遊記》才會受到「特殊看待」。

其實到底是劇集的質量問題未能令觀眾滿意也好;還是部分港人已認定這部Made in China的劇集本身就有「原罪」,不問因由地去否定也好,事件似乎都已慢慢的淡靜下來。與其再去探究一套買回來的劇集不受歡迎的背後原因,倒不如思考一下香港為甚麼會從本來在區內的電視劇和影星「出口」市場一直佔著一個很重要的地位,會淪落至今天愈來愈少本地製作,甚至反過來愈來愈依賴進口劇集、節目去充撐本地各條電視頻度的時間。區內其他地方近年不少新星輩出,響譽全球,而我們蜚聲國際的,則仍舊是「那些年我們一起看過的明星」!當中到底發生了甚麼變化,背後又出了甚麼問題?

我搞不清楚到底是「有人」有計劃的故意將香港地位下調,或只是沒計劃的意外下墮,反正你會發現香港各種優勢的流失,很巧合地自香港回歸後就在不同的行業不斷地重複發生著。

有人說其實是內地的快速發展變相令香港原有的優勢逐漸被削弱。儘管內地快速發展是現實,但這極其量只能解釋香港與內地兩者中間的相對優勢發生變化,香港現在最大鑊的地方不是被內地趕上或者超越,而是很多方面都完全跑輸給鄰近地區啊!很多我們以前引以為傲、領導亞洲的領域,今天都風光不再。我們總不能說你以前很叻仔賺到很多錢,但由於你阿哥家姐現在也很叻很努力,賺錢能力已經超越你了,所以你愈來愈窮,而且慢慢窮過樓下強仔、逐漸窮過對面屋三姑、很快就會窮過隔離村阿牛,都是很自然、很合理的事吧?

被其他人趕過,似乎只有一個簡單的理由─是自己的競爭力不如人!到底回歸之後,發生了甚麼變化、出了甚麼問題,令一向各方面都技藝超群的香港,突然會變成技不如人呢?

回歸後的香港並未有出現驚天動地的變化,還是那片土地那片天、還是那批市民那批官、還是喝同樣的水吃同樣的米(當然回歸後孔雀石氯、三聚氰胺、地溝油是多吃了一點,但這頂多讓港人和內地同胞體質看齊,按理不會令港人的智慧和經濟落後的);那是港人變懶惰了嗎?你看恨死歐美國家的全民就業的數字,和愈來愈長的工時,就可肯定總體來說香港人仍舊是勤奮工作的。

我看香港回歸之後,唯一改變最大的就只有政策一環。而政策改變當中最大鑊的就是沒有政策,起碼我看不到香港回歸後有任何推動各行各業發展的「實質政策」。是,是指實質政策,不是甚麼4大支柱、6大產業、科技港、中藥港……統統都只是誇誇其詞的「大隻講項目」,實情則是除了賣地起樓之外甚麼都沒做過。你看今天香港還有多少個行業是風風光光,沒怨聲載道的?

請不要提自由行政策和零售業的風光是香港政府令GDP連年上升的德政了。先莫說自由行並不是香港政府的政策,港府就連調整的權力都沒有,甚麼時候放多少人來耗盡你的資源,甚麼時候關水喉把你的零售業餓死,你認為我們能有Say嗎?再者這樣傾斜、依賴某一個行業的所謂風光,背後又有多少行業已默默成了犧牲品呢?不同行業的中小企的控訴和各地區陸續湧現的民怨會否令我們清醒一點?

本來沒政策、無為而治,讓市場自由發展不一定是壞事,但政策傾斜、混亂、短視、與行業發展為背,甚至窒礙行業發展,才是嚴重的致命傷!香港是一個整體社會,不是某一個行業、某一些人獨自去努力便可扭轉乾坤的。這邊有人想用心做電視節目、拍劇集,政府諸多刁難阻撓,那邊卻默許兩個不長進的經營者完全像餵豬般給觀眾餵食爛節目,甚至以近乎零生產的狀態不斷重播舊節目仍可霸佔公眾大氣電波,被允許苟延殘喘。從事創作事業的,想創作,沒空間,沒乞求政府資源,自求出路藏身於破舊工廈自得其樂,總算尋得自己的一片天,你又來個甚麼活化工廈政策,變相加租的結果又是把他們趕走;從事表演藝術的,空有熱誠卻苦無表演場地,人家台灣、新加坡,小蛋、大蛋、巨蛋等表演場地蓋了一個又一個,我們對「西九」卻好像只能期待、期待、又期待……

美容行業同樣無法獨善其身,任由不恰當的政策推出早晚也會令我們在區內領先的優勢消失,甚至被趕入窮巷。明明是美容用途的儀器放到醫療範疇去規管,明明是美容服務只准醫療人員來做,這不是政策混亂、不是資源錯配是甚麼?怎會不是「行業」的大災難?不要以為我指的行業單單是美容業,當中也包括醫療行業,不要忘記病人才是醫療行業的最大持分者,當醫療人員大量流向美容服務時,你認為病人會是最終得益者嗎?

早前政府聘請顧問公司就食衛局建議的醫療儀器規管政策進行研究,以評估有關規管制度對營商環境的影響。意想不到的是該研究報告亦不認同政府一刀切建議只允許12類法定註冊醫療人員使用和操作彩光激光儀器,並指該12類法定註冊醫療人員並沒有接受相關培訓,引致病人或消費者造成傷害的機會與未受過相關訓練的美容師是同等的。該報告更建議政府應使用其他更適當的方法去規管這些儀器的使用,而非用建議的醫療儀器規管法例去規管;亦不應只讓醫護人員操作3B及4級激光儀器。

你認為這次政府會從善如流,會給美容業一條生路嗎?看過其他行業的經驗,我半點不敢樂觀。再荒謬、再逆民意的政策我們都領教過了,還敢有何奢望?

最後,你有看過上面提到的報告嗎?沒有?那麼重要的資訊都不去掌握,這場仗怎麼打?

美容服務 美容師唔准做

看到以上的標題,會不會覺得很奇怪,很不合邏輯?

但我們的政府最近偏偏便下了這樣的一個結論。當然,她並不是說甚麼美容服務都不容許美容從業員做─基本的、簡單的、無乜風險的、不牽涉應用創新科技的……你們仍是可以做的。即是說,其他進階的、複雜的、有風險的、應用上新科技的,斷估你們學都學不會、都掌握不來,索性就交給我們萬能的醫生去做吧!問題就都解決了。

請不要光火,我們這個政府的思維和推出的政策,更奇怪、更不合邏輯的都見識過了,只不過今次偶然,燒上了你的眼眉而已。而今次的偶然,是一次致命的偶然。

他是你頭頂的一領導,
偶爾亂搞在你的行業
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O咀,
瞬間便「被」消滅了蹤影。

你我分手在迷茫前路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美容行業曾互放的光亮!   

我相信怎樣說明、舉證、爭取,我們的官員都會有一籃子的理由,然後循序漸進的告訴你,他們會公平、公正、不偏、不倚地處理,甚至會參考專家顧問報告,然後才會作出合理的決定云云……但請注意,憑過往經驗,以上內容的正確解讀應該理解為─維‧持‧原‧判!

與其繼續對著一座沒感覺、沒反應的機器無力地嘶叫,我嘗試另闢路徑,期望70名為民請命的守門員能看得明真相,為我們主持公道。為此,給他們寫了下面的一封信。

各位尊貴的議員:

回應﹕私營醫療機構規管檢討督導委員會就規管美容業界之意見

由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領導的私營醫療機構規管檢討督導委員會(下稱「督導委員會」)於2013年11月1日會議,接納其轄下區分醫療程序和美容服務工作小組呈交的報告(下稱「報告」),並就美容服務提出建議。以下是本會的回應:

DR事件牽涉註冊醫生,只強行劃分醫療及美容程序,無助解決問題。
就去年DR事件引致有市民傷亡,牽涉其中的操作人員是註冊醫生,反映出醫生亦會出錯,現時政府意圖以風險為藉口把不少美容業的工作轉給醫生,這是極不公平的建議。

督導委員會並無美容業代表,名不符實,對業界極不尊重
誠如高永文局長所說,這個關於規管私營「醫療」機構的督導委員會,這次就「美容服務」提供建議,實是名不正,言不順,加上在整個督導委員會中,無一委員來自美容業界。在檢討某行業的委員會中無所屬業界的代表,環顧過去及現時由政府組成的同類委員會,這情況實在非常罕見及不合理。美容業界無法參與督導委員會的討論,勢必令督導委員會的考慮出現嚴重的缺失及傾斜,提出的意見和建議亦會存在漏洞。

督導委員會對美容業界缺乏認識,混淆基本概念
醫療與美容本屬兩個截然不同的專業,醫生本身沒經過美容專業訓練,不熟悉美容服務的操作和技術,因此往往在欠缺實務經驗,甚至在脫離事實的基礎上提出建議,導致建議完全失焦。例如報告第一項建議提及,注射程序及使用氣壓槍以無針方式注射美容物質等程序應由註冊醫生進行,但事實上,在美容業界日常運作中,這些程序本來就是交由註冊醫生進行;又例如報告中第二項建議,列明「涉及以機械或化學方法在皮膚表皮層以下進行皮膚剝脫的程序,應該由註冊醫生進行」,事實上,在美容行業裡,這些程序根本不會在皮膚表皮層以下進行。

此外,報告第三項建議,只為尊重傳統行業,所以將紋身和穿環這兩項「美容程序」豁免被歸類為「醫療程序」,可「繼續」由美容師操作。然而,紋身和穿環本身就不屬美容服務(紋身和穿環向來是另一獨立行業)。況且,若果以歷史由來已久作為獲得豁免的理由,那麼美容業中很多服務(包括各種能量儀器的使用)亦已經有數十年歷史發展,是否也可以引用該理由歸類為傳統行業而獲得豁免?此外,督導委員會及工作小組均拒絕交代何謂「傳統」的準則,以致在界定各種服務的性質和為各種服務提供豁免時出現「多重標準」。

督導委員會企圖「一刀切」將所有美容服務所用的「美容儀器」歸類為「醫療儀器」,做法極端,破壞業界的正常運作,嚴重打擊從業員生計

報告建議有十五項程序涉及儀器的使用,留待日後討論規管醫療儀器才處理。可是現時美容界使用的儀器主要是為美容而設計及製造,根本不是醫療儀器。由此可見建議的討論框架與討論對象是完全錯配。這樣在在反映出以外行人領導內行人的謬誤。而既然美容儀器不一定屬於醫療儀器,那麼能夠使用美容儀器的,亦無必要是註冊醫生。事實上,美容業界有很多從業員,對美容儀器的認識和操作經驗都比註冊醫生豐富得多。再者,社會花費大量的資源去培育救人治病的醫生,如由醫生提供美容服務並不恰當,而且浪費公帑和社會資源。

因此,本會強烈反對以「一刀切」的方式,將用於美容程序的儀器一律歸類為醫療儀器討論。若督導委員會硬推這個矯枉過正的建議,不但會破壞美容業的正常運作,更會直接導致大量美容從業員被迫放棄工作、變相否定他們多年辛勤學習的成果和累積的豐富經驗,嚴重打擊他們的生計。

基於以上回應,本會建議:

(一) 為著消費者安全及利益,業界支持提高行業監管,但必需由認識美容業的專才研究監管方式,而非由醫學界代表組成的「私營醫療機構規管檢討督導委員會」。業界主張成立一個得到消費者、政府及業界各方認可的機構擔任此角色,並長遠推動業界專業化及未來發展。例如另設美容業規管檢討督導委員會,將所有關於美容業界的問題,包括美容從業員的專業水平、美容儀器的使用和安全,以至行業監管等事宜置於此督導委員會之下作全面和專門的討論,並提出建議。

(二) 政府當局應協助美容業界制訂一套完善的規管制度,讓業界實行專業監管,從而提升美容業的服務質素及從業員的專業水平。

謹請各位議員考慮及接納本會的意見。

香港美容業總會
執行委員會主席

葉世雄 謹啟
二O一三年十一月十一日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