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十二月, 2010

新不如舊 快不如慢


朋友都知道我愛舊款汽車,一般都會問為甚麼?最標準(亦是最正確)的答案是新車貴,買不起。(女性讀者或對汽車沒興趣的讀者請放心,其實我的主題不是說汽車的,請堅持一點,繼續看下去。)

但見過我的舊車的朋友又會說,你收藏的是老爺車啊!我必須重申,我家的那幾台真的不是甚麼老爺車,她們真的不老爺的,只是舊了點而已。「開舊車」和「收藏老爺車」兩種行為其實不難分辨的,收藏的老爺車不會(其實也不能)天天開的,其功能主要是作玩樂和 Gathering 時 Show-off 用的;舊車則不然,是可用作每天代步的,是交通工具。那我每天都開著上班的很明顯是舊車了。

那我為甚麼喜愛開舊款汽車呢?除了經濟上比較不充裕去買新車這主因外,情意結和新款汽車對我起不了吸引力亦是要素,加上我估計其實我的潛意識有意無意的時刻在和「新」抗衡。

小時候家裡很窮,連吃也吃不飽,每天上學都是來回用腿走個多小時的路。坐兩毫子車,對我們窮小子來說是件奢侈的事;將來開自己的私家車,更是發夢也未想過。那時候坐得最多的車,就是運餿水(酒樓食肆的廚餘,有人收集後賣給豬農養豬用的)賣給我們的餿水佬所開的獅子頭利蘭牌 (LEYLAND) 貨車。到中學年代,成長中的大男孩難免都對象徵雄性的汽車產生濃厚興趣,狂啃過期汽車雜誌、上課時偷畫跑車素描、放學後跑到天橋上期待心儀汽車駛過等都是指定動作。但當時與汽車的接觸亦僅限於此,想將來擁有一部?同樣是想也沒想過。就這樣,一部一部當年喜愛的車款,只可以留在腦海內。長大了,對這些兒時夢想,情意未有淡忘。

除了情意結,個人認為以前的車款較諸現代的更有獨特的個性與風格。這是因為現在的汽車設計太功利、太貪心、轉款太快了。今天幾乎每家車廠都透過把最佳的風阻系數、過去最好賣車款的外形、最大的車廂空間、最高生產效率等資料、元素統統輸入電腦,計算一個最「理想」的車款設計出來,務求以最低成本生產,賣出最多的汽車,賺最高的利潤。當各車廠的方程式和期望如此類似時,產品又怎會有獨特性與個性可言呢?你想慢慢去欣賞發掘它的優點嗎?對不起,你還未來得及愛上它,它已經轉新款了。車廠真的有必要 3 年轉一次車款的嗎?沒有必要不必要的,只是轉了款,你那一部車便一定不再是最新款式了,有人買了新車,未換車的人就一定是在開舊車了。這樣做的動機簡單直接到不得了,想促使你作更多消費而已。但最難得是有不少人 Buy 呢!

不只是汽車,今天幾乎所有商品也一樣。數數近幾年你換了幾部手機、換了幾部數碼相機、換了幾部 mp3、換了幾部手提電腦?還有家裡的電視、家具和衣物……全都是功能真的無法達到你的需要所以要更換的嗎?大都不是吧!只是我們總會找到換新的理由,例如速度較快啦、功能更多啦、使用更方便啦、大家都已經在用啦……等等。但真的有必要這麼快嗎?真的用得上這麼多功能嗎?現時在用的真的那麼不方便嗎?真的大家都用你就不能不用嗎?答案如何,自己心裡比誰都清楚。(當然,如果這樣做(不斷換新)你會真的很開心,那便去做吧,努力賺錢去換吧!不必考慮是否真的需要、不必考慮是否浪費、不必考慮垃圾過剩如何處理、也不必考慮環保、更不必考慮地球的將來了,開心最緊要,開心大晒嘛!)

iPhone 雖方便快捷,但我工作廿多年,坦白說真的未遇上過非馬上收取/發送不可的一封電郵、一張相片。為新而新,為快而快,其實一切都是「錢」和「貪」在作怪。商人不斷催谷消費、政府不斷催谷經濟發展,都是錢,都是貪。但經濟發展了,你有比以前更快樂嗎?若硬要去接受這些新、這些快,其實是一種無奈、是一種妥協,甚至是一種愚昧。當你和眾同事好友左計右計挑選了一個最著數的出 iPhone plan(但其實你是明知不需要這麼多數據用量的),等了 2 個星期,開開心心地捧了部 iPhone 4 回家上網、坐地鐵時又上網、食飯時間又上網(我明白,因為 Join 了無限用量上網 Plan,不上不伐算,對吧?),到底這是精明消費,還是呆笨消費?

即使你不追最新最潮的商品也不能幸免。沒比較過的可能不知道,但只要你接近甚或已年過 40,相信你應該能體會連食物也是新不如舊的。你今天吃的,和兒時吃的,即使同樣是菜、同樣是雞、同樣是魚,味道大都和以前的不一樣了,你感覺不到有分別?那去問問你老爹老媽吧。因為今天的食物幾乎都是「谷」出來的。以前種植畜牧只用天然肥料、飼料,今天為了產量、為了快,早已用上大量激素。為了這種貪婪,我們必定會付上沉重的代價。

在尚有選擇能力之時,我寧可捨新取舊、捨快取慢。

已經很多很多年沒有刻意要在新年前添置新衣新用品了,也在努力教曉女兒思考為甚麼。問為甚麼新年一定要穿新衣?問為甚麼人人都這樣做我也就要這樣做?問為甚麼要穿上了新的衣服才會比較開心?

新的一年有沒有新開始,絕對不會因為有沒有穿新衣,而是有沒有新的思考方式、有沒有新的人生目標,還是只會選擇繼續跟著前面的人走。

新的一年,我祝願你有條件不用生活得那麼快,也祝願你有意欲生活得……慢……一……點。

歲月神偷 偷走了甚麼?

近來「香港精神」這幾個字聽得很多,多得近乎有點反胃。

《歲月神偷》一劇演活了上世紀 60 年代香港人「逆境自強」、「拚搏進取」的故事,拿了個國際電影獎,也引起(部分)港人共鳴,特區政府指香港精神受到了表揚……

在青海當義工的香港人黃福榮,於地震中救人時不幸遇難,民政局局長曾德成指黃福榮代表香港精神,要追封他一個金英勇勳章……

香港單車隊運動員黃蘊瑤早前在廣州亞運會比賽中途發生意外後仍堅持負傷繼續比賽,曾德成局長又於網上撰文表示這是香港人拚搏精神的印證……

同樣是廣州亞運會,香港之寶─黃金寶在男子公路賽成功衛冕金牌。港府隨即發聲明,稱讚阿寶充分發揮香港人永不言敗的精神,創造了香港傳奇……專誠到廣州為港隊打氣的行政長官曾蔭權也指港隊在今屆亞運取得佳績,表現出拚搏精神,掀動全港市民的心,感激他們表現出香港精神……亞奧理事會副主席霍震霆為黃金寶頒獎時說,這塊金牌是阿寶整個生涯的里程碑,也代表了香港精神,香港人都會以他為榮……

當然,以上事跡全都值得我們鼓掌、都是教人敬佩的,但那就是香港精神嗎?廣州沒這種精神嗎?澳門沒這種精神嗎?紐約沒這種精神嗎?德蘭修女、曼德拉、昂山素姬、米高佐敦沒這種精神嗎?不知是不是香港政府最近很不精神,因此不管紅事白事,只要是被人肯定、受人頌讚的,統統都拿來與香港精神掛鉤、抽水一番。看來說這種無時無刻不忘「搵著數」的精神是香港精神,相信更有說服力。

那到底甚麼是香港精神?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於年初進行了一項香港市民對「香港精神」態度的電話意見調查,結果歸納了 7 項「香港精神」普遍應有的特質,分別是「逆境自強」、「拚搏進取」、「靈活適應」、「勇於創新」、「積極樂觀」、「刻苦奮鬥」和「關懷互助」。

以上所提到的各項特質(或是說普世價值觀所認同的人性之優點、美德)當然不可能是香港人所獨有,要引之為香港精神,理應是普遍香港人都擁有這些共同特質。但撫心自問,今天香港人真的普遍都擁有這些特質嗎?再說,為何《歲月神偷》要借 60 年代為背景,去描述香港人「逆境自強」、「拚搏進取」的故事呢?用現代作為背景,故事又會一樣嗎?

今天香港經濟掛帥,事事講效率、講功利,普遍香港人的特質又是怎樣的呢?我看到普遍是為富者不仁(千益家財的地產商,居然能蓋出賣幾百萬,但房間卻容不下一張標準長度的床的樓房)、逐利者不義(銀行僱有千萬年薪的金融專才,仍照樣售賣那些明知超高風險的雷曼迷債給毫無金融知識的公公婆婆)、掌權者無德(多少掌握政策的高官在位時有意無意大開方便之門,退休後大模廝樣飛奔到曾經「受惠」的大集團領取千萬年薪)、求上位者寧捨原則(這點在政治舞台例子太多,不贅),即使下至基層,亦無不以能作為「醒目仔」、懂搵快錢而自豪。我們能否認這些就是現今香港人的普遍特質嗎?當然還有例外的,但那只是小眾,或被稱為「傻仔」。

根究這些香港精神的變質,與整個社會的背景、教育是有莫大關係的。

50 到 70 年代的香港人出身貧窮,大都是逃避戰禍、政禍而走難到香港的,他們沒錢沒身分沒地位,因此都很謙卑(也不到你不謙卑);也由於沒退路,因此只有自強拚搏;沒任何條件資源可靠,只有靠雙手打天下。今天香港開口埋口自稱國際大都會,我們還謙卑嗎?我們的下一代吃得飽穿得暖,被培養成消費品奴隸,有經歷過拚搏是怎麼回事嗎?

我們上一代的父母大都沒受過太多正規教育,但卻比現代擁有學士、碩士、博士學位的父母和老師更懂得教育下一代,他們沒法教我讀書識字,但卻會教我要謙卑、會教我不要急功近利、會教我能夠幫人的便盡量幫、會教我要多吃點苦頭才會成長、會教我得人恩果千年記,還會教我做人要有情有義。這些,他們都不單只是用口教的,而是用身教的。今天的父母、教育和社會給年青人灌輸的又是甚麼呢?

「香港精神」讓人聯想到那麼多優點和美德,那是上幾代人積累下來的老本。今天你(尤其是政府)口口聲聲說「香港精神」、「香港精神」,說到好像自己真的擁有這些優點美德,拿鏡照照,你不面紅,作為香港市民我都尷尬。唔該積吓口德啦!

BTW,其實我們還擁有上一代的「香港精神」嗎?我相信潛藏在我們內心深處依然是有的,但可能需要某些特殊能量才能激發出來;靠我這千來字,當然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