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加油

在哪一方面加油?

5 月 19 日下午 2 時 28 分,你有沒有放下手上的工作跟全國人民一起默哀 3 分鐘?

我當時在飛機上,正飛往上海出席第十三屆中國美容博覽會。飛機當然不能靠邊停下來大家一起默哀,但在晚上的博覽會開幕酒會上,我和與會的數百名嘉賓也一起進行了 3 分鐘默哀。站在台上手持蠟燭閉起眼睛的 3 分鐘,彷彿過了很久,腦中不斷湧現從新聞圖片中看過的駭人災區情景和無數扭曲了的、一動也不動的小身軀⋯⋯腦中的畫面令人驚震,但這種「遙距」的驚震,絕對不可能及身處四川災民的萬一。心裡一直想、一直想,除了默默祝禱已罹難的同胞們一路走好;除了籌款助災民重建家園外,還可以做些甚麼呢?助他們重建家園後若再來一次 8 級地震又如何呢?下一次 8 級地震若發生在大城市又如何呢?愈想、心裡便愈發毛!

從新聞片中看到 5 月 19 日下午默哀的有關報導,在鳴笛、響號 3 分鐘過後,默哀完結,但在廣場上的民眾自發的留下來,良久都沒有散去,後來更齊聲高呼「加油!中國加油!四川加油!加油!中國加油!四川加油!」呼喊聲激盪著整個天安門廣場,扣人心弦!今次四川的大地震,從救災、賑災以至災民的表現,無疑向全世界展示了中華民族的無比信心、愛心、勇氣和頑強的生命力。只是這些優良的本質,可以不用透過這樣死傷枕藉的災難才引發出來;可以更早用於災難之前,而不是之後,那便好了。

試想想若我們真的對能力和科學有信心,肯集中力量在防範地震─地震預測、防震教育、防震措施,以至建築監督;若我們真的以人為本,認同生命比一切重要,敢把勇氣用於承擔預報失準的責任上,而不是為免背黑鍋而忽視來自各種渠道的預報(當然明白要完全避免天災是不可能的,但不表示不可以防範);若我們真的內心充滿愛,把為人民和孩子建設最安全(相對豆腐渣工程)的居所和學校的決心放得高於建築過程中所得的利益,即使這次災難無法逆轉、無法避免,但相信最起碼能減少傷亡的數目,也不會愧對埋在豆腐渣下面慘死的孩子。

在大自然面前,我們從來都顯得無能為力,而大自然亦已不知多少次向世人宣示它的威力和憤怒。只是,理會它的人好像始終只佔少數。古語有云:「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我非常認同此見,也非常相信地球毀於地球人手上的機會,遠遠高於被自然災害或被外星人侵略而消滅。今次四川大地震一再提醒我們大自然只消稍稍一動所發出的威力。在加強日後防範天災的同時,避免人禍同樣是重要的課題。

在我們努力發展中國(宏觀點看應該說全球)、使之進步、富強和現代化的過程中,必須看清楚到底得到的是甚麼,付出的又是甚麼。在我們身上、家裡不錯是有愈來愈多的、甚至遠超真正所需的物質;在國庫裡已有全球最多的外匯儲備,但大多數人卻沒理會失去愈來愈多的、維持人類和大自然健康所需的潔淨空氣、水源、食物和土地。作為世界工廠(我真奇怪為何有人會以此為榮),我們每天向自己的天空排放的污染物、向江河傾注可致癌的化工污水、在土地裡堆填的工業廢料,已達至不理性的地步。根據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數據,2006 年監測的 559 個中國城市中,空氣質量達到一級標準的城市只剩 4.3%(24 個);1980 年全國 22.1% 河流受到污染,其中 5.7% 喪失了使用價值,到了 21 世紀初,受污染的河流已增至 57.1%,喪失了使用價值的則達 10.6%;估計目前全國受污染的耕地約有 1.5 億畝,污水灌溉污染耕地有 3,250 萬畝,約有耕地總面積 1/10 以上的土地被固體廢物堆佔;全國每年因重金屬污染的糧食達 1,200 萬噸。

我知道上面一大堆數字不能像四川 8 級地震歷歷在目的慘況般振盪人心,但可以肯定當任何一項數字去到自然界無法容忍的時候,所帶來的災害肯定會百倍千倍於此。希望這只是我口臭瞎猜;但是,這機會真的很微。

長久以來,大多數人都過分把目光集中在中國的政治轉型和經濟發展而忽略了整體的平衡。有人說中國因經濟成長所賺取的每一塊錢,將來都要花上 2 塊錢去彌補。我認為這實在是言輕了。若我們不再醒覺,恐怕換來口袋裡的每一塊錢的代價,將會是無數同胞的冤魂。太平盛世,真的仍要不惜一仗功成萬骨骷之代價嗎?理性點消費、理性地經營,就不能過幸福愉快的生活?

今次災後重建的,不只是四川的災區,還有更重要的是我們正確的意識和對大自然尊重的態度。加油!中國加油!四川加油!但緊記,加油的方向要找對。你懂亂來,大自然也懂的。

3 天展覽  3 公升咖啡和 3 件大事

月來連續跑了世界其中兩場最大的美容展覽會─3 月分的廣州美博會和 4 月的意大利 Cosmoprof。辦了《香港美容》10 年,也跑足了 10 年的美容展。由最初的看檔口賣書招訂閱、跑展位跑活動採訪拍照片,到有點人認識邀約出席展會期間各大中小活動飲飲酒握握手,到坐在中酒 Coffee Shop 一整天屁股不離座喝下 3 公升咖啡見盡近 90% 想見/要見的人,3 日下來在自己 Booth 的時間竟不到 30 分鐘。

看似不務正業,實則不然。參與展覽會目的無非 3 大個。 1. 展示成果、推銷商品,開發客戶,締結業績;2. 與舊客戶聯絡感情、結識新目標客戶擴闊網絡、尋找商機;3. 收集資訊,了解行業狀況,展望未來發展趨勢。10 年以來,沒正式統計過跑了多少場展覽,粗略一計,該不下 200 場吧。每場展覽其實都重複著上述 3 種工作,只是現在人老了,骨頭也硬,跑不動,所以便選擇了最懶的工作─坐著與行家吹水(聊天)度日。

兩個展覽下來,碰到的業界朋友少說也有數十位,總括下來,出現比率最高的話題也是 3 大個。1. 歐羅不斷升值。記憶中,這現象已一直持續了近 6 年,由當年 1 歐羅對 5 元多港幣一直上升,當你不相信它會升過美元,它便破給你看;當你想應該不會過 10 港元吧,今天好像已迫近 12.5 了!這 5 年多以來近 130% 的升幅對主要代理歐洲品牌的香港代理商來說,不能不算致命的打擊。最慘的是這些匯率成本的升幅,在劇烈的競爭環境下,代理又不敢轉介到用家身上,最後只有「硬食」了。有人戲說歐羅應不會升穿英鎊吧?嘿,不敢再瞎猜了,只怕好的不靈醜的靈便死得人多了。

第 2 個最多人談及的話題是美容業的生意愈來愈難做。這現象我已提出過不只一次,而且情況已成線性 (Linear) 蔓延,遍及前線服務和批發,美容培訓更是重災區。在今天市場虛火旺盛、樓價高企(即租金高企)、工資上揚、港元匯率繼續像軟腳蟹,再加上高通脹等種種不利條件下,這苦水看來還要吐一陣子。

第 3 個話題同樣是纏繞美容業多年的問題─員工難求。記得在 2001 年也寫過這問題,那時的失業率約為 5.7%,有近廿萬失業人口,相對今天約 3.4% 的失業率高得多。當時招聘員工已見困難,今天便更不用說了。但為何美容業不論在高或低失業率期間都面對招聘困難呢?是待遇太差嗎?是培訓追不上市場需求嗎?近年政府不是投放了不少資源在美容培訓嗎?為何第 2 個話題又會說美容培訓生意是重災區呢?

讓我嘗試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成因。首先,美容業的多個不同工種如美容師、纖體師、彩光師、美甲師、美容顧問 (BA)、美容指導(即產品公司的 Trainer)、美容產品業務員等,都必須掌握有關服務或產品方面的技術和知識,即是說不是一個剛畢業的學生或從事其他行業的從業員隨便、隨時可入行,而是須要學習有關專業知識才可入行,或須在入職後馬上苦讀惡補有關知識與技術。但礙於經營市場的劇烈競爭,加上這類工種的收入大部分都和業績掛鉤,以致新加入的從業員一般都不易達到「理想中」的專業級收入,更多的是在過度期中已決定「自行淘汰」,選擇放棄。於是招聘活動便周而復始地進行,反觀少數能留下來的,一般收入都能高於全港入息的中位數。

從上述觀察所得,初期晉身美容行業的人員流失率是偏高的,再按此推論,美容知識和技術的職前培訓市場亦應有持續性需求。而事實亦如是,過去十多二十年,香港確實孕育了不少知名的民辦美容培訓機構,今天數以萬計的美容從業人員,絕大部分莫非他們的桃李。

不過由於近年有多項資源政策投放到不同行業(包括美容業)的職前技能培訓領域,例如中小企培訓基金、技能提升計劃、僱員再培訓計劃、展翅計劃、毅進計劃、免入息審查貸款計劃,以致持續進修基金和新推出的應用學習課程等,都大大改變了美容培訓行業的生態。從一般邏輯角度去理解,有資源投放到一個行業應該比沒有好,只是實際站在美容行業去感受,情況卻剛好背道而馳。由於一向以來,民辦美容培訓機構都是自力更生地在市場上競爭,提供的課程和競爭力的重點都放在課程是否切合市場所需,受訓的學員是否為市場所接受;數十年來,一向如是。直至政府陸續有不同培訓資源(即 $)投入市場後,傳統民辦美容學校的競爭力便有若江河日下,一去不返。原因何在?其實不難理解。民辦美容培訓機構的強項就是技術與經驗,在沒有資源主導下,這兩項絕對是最大競爭優勢;但在政策及資助出台之後,則是另一個故事了。首先幾乎所有這些政策及資助,都不是為這類民辦培訓機構度身訂做的,反而一些在美容培訓領域經驗不多的辦學團體、官方、半官方、公營機構以至大專院校更佔優勢,因為他們的背景及架構本身就對申請和取得這些資源有先天的合適條件。雖說一般民辦美容培訓機構「如合資格」的話,也可申辦有關資助課程,即使撇除其「先天資格不足」的缺陷、對有關遊戲規則的不熟悉、申請的經驗缺乏和無法應付大量行政工作的需求等,經死因聆訊後發現,這些都是專長就是培訓,而且還要落手落腳親自參與教學工作的民辦美容培訓機構經營者的致命傷。

有人說這是汰弱留強的過程,我對此則稍有保留。淘汰了一班最有實戰經驗、一向提供最貼合行業所需培訓的機構是否好事?會對行業的短期及長期人力資源造成甚麼影響?暫時我未敢妄下定論,我只見美容學校經營愈來愈困難;美容行業也愈來愈難請人。我也希望若干年後,有人來告訴我,當年只不過是杞人憂天而已。

後記:說真的,太多美容行家托我介紹員工了,若閣下自問工作勤奮、對美容行業有興趣(當然有經驗更佳),我手上有大量美容師、Trainer、美容顧問、業務員等職位可轉介,毋須抽佣(亦不抽水),只要做好你份工即可。歡迎查詢。

除了這樣 可以怎樣

上期說花市要賣高增值的商品才能生存(否則會被迫淘汰),所以年花年桔等慢慢被得意好玩有噱頭的玩意取而代之成為主流。看慣我的文章的人都應該知道我想說的主軸並非花市,純借題發揮而已。只是版面有限,想畫公仔畫出腸也不成,但又怕部分人看不明白,那對寫的和看的都是雙輸,忍不住手,今期唯有繼續。

我最想說的(或最該說)的當然是美容啦。按上期所說的邏輯,香港未來(其實現時已開始)只容得下高增值的業務。即是說,你想老老實實為客人做好 Facial,扣除用料及人工成本後打算賺一、二百元少利─是不行的。因為即使你不吃飯不休息,1 天做夠 8 個客人,你所得的,是連租也不夠交的。因此美容師必須想盡辦法去高增值,即是在同樣做一項服務的情況下賺更多的錢,才得以不會被高成本的香港淘汰掉。但又哪來那麼笨的顧客,接受同樣服務而又會給你更多錢的呢?方法不是沒有的─哄他們買多一點產品囉、「告訴」客人說為他/她做 Facial 的產品比天山雪蓮和皇母蟠桃還要珍貴,所以這次 Facial 要收很貴很貴囉。但這樣做好嗎?你想這樣做嗎?除了這樣,又可以怎樣?剛簽的新租約又加了 70% 租啊!客人和生意連 7% 也沒增長。我們已從地舖搬了去商場,又從商場搬到上樓,難道要搬到天橋底去幫人做 Facial 嗎?

上月應客戶邀請到大陸去和美容院分享香港瘦身纖體業的成功因素和方程式。這並不是香港人回到大陸向人家亂吹的,香港的纖體業的而且確創造了一段很成功且維持頗長時間的光輝歷史。仔細研究這段歷史,便不難發現當中滲進了不少高增值的元素,令當時的業者賺個盆滿砵滿。

成功當然有很多因素配合,但香港這段纖體業高增值黃金期的成功主因有幾個。一是當時香港的消費市場沒太明顯的焦點,你可翻查對上 7、8 年來的廣告便知,那段時期汽車、珠寶、洋酒、娛樂、服裝等高消費品的市道都難和 97 前媲美,唯有美容纖體業的推廣一枝獨秀、鋪天蓋地;而這些推廣浪潮又是配合推動一噱頭而來的─就是每位女士(後來發展到每位男士)都太肥了。噱頭的好處是,只要大家 Buy 了,就不會去計算價錢合不合理,即是等如你到年宵買一個汽球給孩子或女朋友,是不會計算這塊內裡只是充滿空氣的,在東莞生產的薄薄的、賣 128 元的膠膜,到底生產成本是多少。然後再加上成功的推廣策略,包括幾乎讓你看個「全相」、證明貨真價實沒半點贅肉的無數明星代言人;由哭訴肥胖血淚史到笑迎成功減肥新生命的真人 Show;再配以由醫生監督和合約保證等作信心加強劑,那種幾近全民纖體的氛圍終於形成了。

雖然氣氛形成了,但當時纖體療程動輒數萬甚至近十多萬元,始終不同一百幾十買汽球,你說多少便多少,到底又由靠甚麼去訂定如此高的市場價值呢?這就是今次高增值案例裡面的關鍵,天山雪蓮和皇母蟠桃的化身─高科技貴重美容纖體儀器。由於這些高科技儀器動輒數十萬元,因此我們才敢叫價數萬元一個療程;消費者衡量之下才會認為物有所值。試想想若一部很有效的減肥儀只是賣 3,000 元,你夠膽 Set 出一個 38,000 的療程嗎?當然,這些因素都要建基於儀器能做到一定效果。所以縱然儀器很昂貴,但只要有 10 個客戶開療程,成本也就回來了,之後賺的,便進入高回報期了。焦點和賣點(噱頭)+ 大量的宣傳(形成氣氛)+ 明星代言和人辦(加強了信心)+ 昂貴的儀器(市場價值的確立)+ 真正達到的效果(這是核心價值了),這些因素加起來便發展成一個良性循環,成為美容業高增值的一個成功案例。雖然因愈來愈多人參與競爭和各樣因素的淡化,高增值的效果已稍不如前,但這循環至今仍未消失,美容院想療程收費能高一點,還是非倚仗這循環中的核心價值─高科技美容儀器不可。

看過以上的例子,不知大家有甚麼感覺。我胸口倒是有點納悶,如果我的分析是對的話,整個高增值的循環中,關鍵似乎都不是在美容師的身上,而是靠著一些客觀的,我們無法掌握的因素上。換句話說,即是不易由我們控制及維持的,亦即是我們其實是很被動的。其實美容師手上的美容儀器,應該像畫家手上的畫筆、攝影師手上的相機、醫生手上的醫療儀器,它們的確是可以幫助我們更有效地去完成工作,但真正的價值,應該反映在操作者的身上。 所以,今天我們一邊希望儀器或產品供應商繼續推出更多高新科技的美容產品及儀器(而且最好不要訂價太便宜)的同時,必須一邊努力讓美容變成真真正正受社會肯定的專業。因為我們很少聽到有人會對醫生說:「喂!醫生,你把手術刀都好舊款啦,而且個個醫生都有,不如個手術收平D啦!」

開 blog 大吉

2008,本blog終於順利開通,希望大家日後多多支持、多多瀏覽、多多流連、多多發言、多多溝通、多多交流、多謝多謝! Nelson

«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