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 Backup 咗未?
最近搬了家,在門前的小小花圃種了一些植物。很貪心,想種植的品種很多,但地方卻很有限,最終(是暫時的最終)仍選種了約十來種。較大棵的有雞蛋花、櫻花、楓樹、桂花、米仔蘭和簕杜鵑,較小的有南瓜、薑、辣椒、菠蘿(買回來吃完後種的)、非洲鳳仙,還有幸運草(一種長有 3 塊葉的野草,是女兒指定要種的。她說如果發現一株長有 4 塊葉的幸運草,便會交上好運云云)和一些其他野草(是刻意留給小貓咪們吃的)。每天回家,不管是早或夜,總愛給花兒樹兒灑灑水、整理雜枝枯葉,甚至摸摸她們。幼苗一天一天長高,看得見、摸得到,感覺實在得很。
今天大家都熱忱於網上虛擬世界活動,當高官、明星都爭相開 Facebook、Twitter、微博等與市民、與粉絲溝通;當同事朋友耕田種花、養貓養狗養豬養牛都可在網上開心農場進行;甚至連做愛對象都可從網上尋得,我還在澆水除草,難道我真的愈來愈 Out、已與時代脫節、已慢慢地變成一個「佬」?
我不這樣以為。反而我覺得今天很多人在追逐的東西太虛無,都不是發生在真實世界,也太不 Secure 了。有時甚至會懷疑那些事、那些物,究竟是否真的存在過。今天愈來愈多東西都被電子化、數碼化。照片沒有了菲林、聽歌沒有了唱片、情信沒有了信紙和情人的筆跡、溝通亦毋須見面。所有東西都化成數據,所有東西都存在電腦,只要儲存的媒體壞了,一切亦隨之灰飛煙滅。
看過一篇文章,正是探討現時以電子方式的儲存太虛、太不安全了,最終發展應該會回到基本,以固態物理形式記錄。即是把現時記錄在光碟或硬盤上的、電腦程式懂得辨別的二進制的 01010001 等編碼資料直接 Physically 地微刻在堅硬的固體上(就像用筆在紙上寫字一樣),不怕水、不怕火、不怕跌,更不怕讀寫間突然停電(別擔心刻 100 齣電影、1,000 首歌、10,000 張相須要刻在多大體積的物體上。話明是未來的微刻,當然是很微很微的,估計把你一生人所需的、很有用的、頗有用的、可有可無的、無無謂謂的資料全部刻起來,所需體積都不會超過一粒骰仔般大小)。
那有甚麼分別?分別可大了,現時使用磁或電的記錄方式,其實是很容易在人為或意外的情況下被清洗或破壞掉而永遠無法再讀取的。那種痛苦,相信曾經試過電腦硬盤損壞而無法救回資料的朋友(例如我)都會略知一二。說略知當中痛苦一二是相對未來而言的,因為我們現時掉失了資料固然痛苦,那些可能是你所有的電郵、是你工作了不知多少個晝夜的工作報告和計劃書,甚至是公司過去數年的帳目,但這些都不是無可挽救的,或許可花時間重新再做過。但當我們漸漸地把所有東西都以電子方式儲存,若一天失去的是你至愛的、已去世的人與你一生人中的所有合照呢?又或者是銀行電腦儲存器損壞而失去了你畢生積蓄的存款資料呢?甚至是政府電腦儲存器損壞而失去了所有市民的身分的資料、罪犯紀錄和啟動防衛武器所需的資料等呢?那種嚴重性比起你家中或辦公室死了隻 Hard disk 又豈止千百倍。
你認為我是危言聳聽嗎?你真的那麼信任現今科技不會出亂子嗎?坦白一點,其實你真的很認識、很了解現今科技的可靠性和缺點嗎?否則你為甚麼願意把所有東西都架構於其上呢?有人馬上會反駁說:人家政府、銀行,甚至每一個人,都可以作資料備份 (Backup) 以防閃失,那又何須杞人憂天呢?沒錯,在未有一種永久而安全的儲存媒體面世前,不斷把資料 Backup backup backup,是現時我們唯一可做的自保方法,但若你以為這樣便萬無一失,那你要不是太過樂觀,便是太過無知了。
值得擔心的並不是我們日常會碰到的損耗和損壞等正常問題,話明日常問題,其實已談不上是甚麼問題了。要擔心的,反而是在我們經驗裡未發生過的,但絕對有可能發生的,但又偏偏不知何時會發生的問題。我在說甚麼?例如太陽風暴吧,有聽過嗎?幾乎所有科學家、天文學家都肯定由太陽日冕噴射出來的太陽風不斷在影響地球。強大的超級太陽離子風暴早晚會來臨一次,當其襲擊地球時,可以破壞地球的一切電子產品、儀器、裝置(當然包括你的硬盤與 USB 手指)。1989 年一次小兒科的太陽風暴,就曾導致加拿大魁北克省 22 小時大停電!很可怕吧!
其實我在說甚麼?其實我是說,人生還是多點真實的過程、多點真實的回憶比較好。電子世界無疑是方便得很,但在應用它的同時,絕不可讓其慢慢取代真實世界的一切。明天起試試,與其整天流連網上世界,何不多點帶自己和小孩到郊外走走,看看、摸摸真正的花鳥魚蟲;與其在 Facebook 開心農場種菜養羊,何不到花墟買盆文竹,到金魚街收養隻巴西龜;與其深宵達旦和「朋友」msn,何不相約出來歡談暢飲。
資料可以 Backup、數據可以 Backup,生活不可以 Backup、回憶無法複製。祝您過的,都是真實、充實的每一天。即使太陽風暴來了,那又何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