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香港人

我相信我的命盤上那粒驛馬星一定是很頑皮、很好動的,所以我從小到大都經常搬家,大大話話搬過 12、3 次了。這可不是我的意願或興趣,其實每次都是想安頓下來的,但卻又總會有原因令我要搬家。也絕對不要以為我經常搬家是因為不斷買賣房產,必定是賺了很多錢。只因我命盤上的另一粒星耀太陰,剛好安坐在財帛官。本來太陰主田宅、主房地產強格(尤指豪宅),正坐財帛官應該可從房產得利,奈何同官遇上化忌星,在太陰化忌的力量下,房產交易都總是損手的。次次如是,準確無誤,不由你不信。

完成這篇稿之日,我又搬家了。我不喜歡把「搬家」說成「搬屋」。首先在物理上,我是真的無法搬得動一間屋的;再說,我不單看待我居住的地方是一間屋,我是真的當一個家的。所以搬的是家,不是屋。這有很大分別嗎?是的,是有很大分別的。你沒發覺現今世代「家」的價值和感覺愈來愈輕,但「屋」(物業)的卻愈來愈重嗎?可能有人會說我婆媽,但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每次搬離舊居時,都會有種依依不捨的感覺(即使新居的環境更好),總會在離開前一遍又一遍地、留戀地察看四周。

大家都不難察覺,一直以來身邊都圍繞很多有關房屋和居住問題的新聞。隨便回顧一些片段─戰後移民潮湧現的寮屋區問題、石硤尾大火後的街邊鐵皮屋、安置火災災民的「鮑寧平房」(1954 年底落成,以當時工務局局長的名字命名)、安置清拆寮屋居民的徙置區、港督麥理浩爵士「十年建屋計劃」(目標於 1973-1982 的 10 年間,為 180 萬香港居民提供合理居住環境的居所)的公屋、董建華的 8 萬 5(這倒是我唯一尊敬董伯伯的有 Guts 政策)、興建高鐵引起的菜園村收地風波、政府通過降低樓齡 50 年以上舊樓強制拍賣的門檻、市民要求政府復建居者有其屋、香港的樓價不斷飆升、青年人控訴無法置業、大多數港人為蝸居奉獻了一生青春、近年國內房價亦不斷飆升,地王不斷湧現,連中央企業也加入搶地,連國家領導人也要多翻提出必須壓抑⋯⋯唉,居住問題隨手拈來,罄竹難書。

安其居,樂其業。本來家庭觀念一向極強的中國人,對土地房產的情意結也同樣地深,自古以來都愛置業購田,所以紫微斗數十二宮中田宅亦佔其一。但從前的人對土地田產的情意是真的想安居樂業,落地生根的,縱然田產價值如何增升,非到死絕境地,不會輕言變賣。所以你才會看到粵語長片中那些賭仔或二世祖敗家仔會對大耳窿說:「呢間係我祖屋嚟㗎,我同你做牛做馬還錢俾你啦,間屋點都唔俾得你㗎!」

但環顧今天,此情不再矣。今天的中國人依然鍾情房產(是土地房產,不是家),故凡只要多中國人聚居之處,房價例必一定飆升,管你是自己家國土地港、澳、台,還是他邦異土澳、紐、加,照樣「投資」如儀;同樣只要有賺頭的,再「生性」的子孫,亦一樣會把居所照賣如儀。從這角度看,房屋已偏離了作為安身之所,和建一個「家」所需的地方的角色,徹徹底底地淪為一種商品。不單只有蓋建房屋的商人把蓋好了的房屋作為商品,而是幾乎全民都把自己擁有的、原本應該用來築建一個家的地方都當為商品待價而沽。當整個社會濃烈地瀰漫著「只要價錢好,有甚麼不能賣?」的價值觀時,那我們又怎樣期望大家會返璞歸真去推行環保呢(只要賺到大把錢,搞垮了地球大不了把 Pandora 星扛下來)?我們又怎樣期望少女們不因為貞操、肉體有價而去援交呢?

最近的情況變得更糟,投機炒賣的風氣已蔓延至死人的家─骨灰龕了。說骨灰龕已很 Humble 了,在政府堅持的高地價政策下,有超過 90% 香港人已不敢奢望死後能有塊墓地讓他們塵歸塵土歸土了,能火化後入「龕」為安已是心滿意足。但今天居然連骨灰龕位都嚴重不足,就絕對是政府的政策超級失誤了。一個這麼成熟先進的社會,人口統計資料準確齊備,正所謂生有數死有量,是完完全全能掌握、能預算每年墓地和骨灰龕需求的。但竟然有人死後 2、3 年仍未能輪候得到那卑微的、不足 1.5 立方呎的骨灰龕位,這是一個甚麼世界?當官的你午夜夢迴,真的能安寢嗎?你不怕千百未能入土為安的先人列隊到你府上遞請願信的嗎?但話說回來,香港人也果真夠乖夠忍耐力,起碼暫時仍未見有人按捺不住,集體把先人骨灰(悄悄話:其實可用代用品權充的)拿到政府總部的大樹下暫時安放供奉,看官爺們怎樣安排「徙置」,還是夠膽叫食環處清理到堆填區了事?

沒錯,買賣房產確令不少人致富,上了車的人當然想房價愈漲愈高永不回落。但當這十多年來樓價翻了數倍,而工資卻幾無寸進的情況下;當很多人都生無安居之所,死無葬身之地,這樣的社會能和諧嗎?矛盾能不深嗎?那些怎樣出賣勞力工作都無法追上樓價的基層市民真的就不值得擁有一個舒適安定的居所嗎?我們真的那麼缺乏土地讓全港市民安居嗎?

幾代香港人其實都顛沛流離,鮮有找到根的感覺。很羨慕以前關德興與石堅叔拍的黃飛鴻電影裡看到的那種「家」,一大籮神主牌高高在上在供奉、守護著,見證一代一代的延續與連繫。雖祖宗已去,但仍是一個「家」每天整整齊齊在一起,要懷念要傾訴要念祖祭宗天天皆可,無須等到清明重陽才到龕堂迫個你死我活。

其實我們也不是一定辦不到的,問題是我們心中想追求的是一個「家」?還是一間又一間能讓你不斷轉手賺錢的「物業」?

年紀漸大,開始明白為甚麼老人家那麼愛返鄉下⋯⋯

No comments yet.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