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求學不是求分數
政府宣傳片說「求學不是求分數」,但 Set 的遊戲規則卻是會考分數不夠便冇得升中六(即使那學生在學校操行很好、很有禮貌、很樂於助人)、高考分數不夠便冇得升讀大學(即使那學生很有正義感、很有領導才能、很明辨是非)。政府究竟你係咪精神分裂?
這類浪費立稅人血汗錢的 API 不單說明了政府精神分裂,更證實了政府講一套做一套,更更證實了做官的真的只是想在任內做好佢自己份工─從來冇人立志要教好你個仔。
因為潮流興「講」問責,而官場文化的所謂問責是要可量化、可量度的。即是用了的教育公帑可提供多少個學額、多少年教育,最後 Output 了多少個製成品,而這些製成品都是能通過他們定的 QC 的(即都是分數及格的),那他們的責便問完了。至於製成品管不管用,就不在他們的責了。
當然,今天的父母都不是蓋的,不是你講他們就會信的。「不求分數?不求分數將來冇得升預科、冇得升大學,賺不到錢你來養他嗎?」(雖然今天的父母亦明白上了大學也不保證一定有好的工作或好的收入。不過既然能上大學也不保證,那連大學也沒得上豈不是更令人心寒?)所以另一邊廂最敏銳的商業市場亦有相應的回應─大量補習社,專教應試技巧、提供重點筆記、 Tip 會考題目比馬經 Tip 頭馬更準的補習天王天后應運而生。他們的賣點正正和政府口中所說的大唱反調─跟我補習,保證高分!
結果誰勝誰負?客觀看看賽果,用最市儈但政府也愛用的方法去判斷─用尺來量,看那些從不傳授知識、不教有關考試以外任何多餘東西的補習天王天后,每次開班卻能吸引數百甚至上千人報讀(不少學生甚至不能見天王真身,也願意付費透過視像上課);看補習社的廣告大肆高調宣揚多少學生經他們「補習」後會考有多少個 A 作賣點;看補習天王天后的過百萬月薪,相比我們的特首和教育局局長的 3、4 百萬年薪要高出好幾倍,即使不以勝敗論,很明顯不少學生和家長都用腳投了票;有能力的家長,誰不爭相送子女到外國受教育?
我潑了一輪冷水,不代表我不支持「求學不是求分數」這理念。我只是說政府精神分裂,講一套做一套,根本就沒有配套、沒有思過考怎樣去真正做到「求學不是求分數」,更甚者是從來沒有 Respect 過不求分數的人。政府你是怎樣招聘公務員的?會聘用一個很有禮貌、很樂於助人但會考不及格的 EO 嗎?會聘用一個很有正義感、很有領導才能但冇 Degree 的人做 AO 嗎?咪玩啦,求學不是求分數!求偶咩?
我在 8 月(131 期)的編者話談學生吸毒問題時也帶出過這問題─我們的領導和掌管教育政策的官員到底有沒有認真想過我們的孩子需要怎樣的教育?現在提供的教育會不會讓他們有清晰的、正確的人生目標和價值觀?現行的教育制度是教他們做人還是教他們做事?其實我問都多餘,這些官員不也就是從這條路走出來的嗎?我們又能有甚麼奢望?
有一點也很重要,現在是甚麼人在辦教育?又或者說誰在教育「市場」佔優勢?是,不用隱瞞也不用修飾,今天的教育已是赤裸裸的市場化了。不論在傳統的主流教育也好、學前教育也好、職業教育也好,主要都掌握在誰手上?不是那些有心作育英才的有志之士,也不是那些準備以身作則去身教的有心人,而是那些懂得政策、懂得填表、懂得申請資源、懂得壟斷市場的「經營者」。你看今天最有經驗、最懂教美容的學校還剩下幾家?都換誰在辦美容教學了?這些「經營者」充斥了教育的每一個領域,辦教育也從經濟著眼,一切都向「效益」看。你看那些學校選教科書和書商贊助教學設施的千絲萬縷關係,結果是教科書幾乎年年改版學校都默許。這種苦我也受過。黃帝戰蚩尤都幾千年前的傳說了,概述在中國歷史書中,無非帶出炎帝、黃帝被喻為華夏民族的始祖、我們是炎黃子孫這概念;和一些當時相傳如養蠶採絲、造車造船、指南車等的創造和發明而已,你媽的硬要下年又「補充」一堆甚麼黃帝戰蚩尤路線圖的插圖去作改版的理由,迫學生買新書。這對教育、對學生認識歷史有幫助嗎?他們在上軍事課嗎?書商你準備帶他們去打多次蚩尤嗎?
還有現在開到近乎氾濫的甚麼乜乜學院、物物學院;甚麼持續教育、副學士,反正只要學生肯付鈔(應該說父母肯付鈔),讀書可讀到 30 歲都不出社會工作,但結果這些讀了廿幾年書出來的「成品」會在市場很有競爭力嗎?這個跟教育官員一樣,「經營者」也是不管的。他們管的是 11 年免費教育後的十幾年教育中能賺每個學生多少錢、在政府資源中能分多大杯羹。粗略估計,如果要讀齊這些甚麼計劃、證書、文憑、高級文憑、副學士先修、副學士,然後再有幸完成一個學位,2、30 萬是應該跑不了。沒這麼多錢?放心,為了孩子的學業,這些經營者會幫你申請政府貸款的,讀完才「漫漫」還吧!這的而且確是門大生意啊!
有這樣的官員、有這樣的教育政策、有這樣的經營者,你會對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長大的下一代有甚麼寄望?靠政府是靠不過的了(起碼現在是),還是靠自己吧。畢竟影響孩子最深、最有責任的人應該是父母,孩子不單先天遺傳了我們的基因,他們喜惡的食物、待人的態度、對是非的價值觀等,無一不是受父母所影響的,所以身教還起著巨大的作用。
我不知教育的方向怎會迷失至此的,聖賢古訓不是早有指引了嗎?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短短 58 字,不就已有很清晰的教育方向,和建立青年人人生目標的重要性和步向成功的方法了嗎?是今天大家都已利慾薰心,還是有其他真知灼見呢?有哪位官員夠膽說樹人以此不是正道?若是正道又何以棄而取歧呢?
我同意求學不是求分數,應該是學懂怎樣做人,怎樣做一個健康的、快樂的、明辨是非的、充滿愛心的人。
求學真的不應只求分數,但教學也不應只求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