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九月 30th, 2010

香港教育的特色──無需要有品 香港培訓的特色──你請唔到人

2010 年美容、美髮及化妝品業的人力調查已經完成,有關報告大家可到職業訓練局的網頁內瀏覽或下載(http://www.vtc.edu.hk → VTC 資料 → 關於 VTC → 理事會 → 訓練委員會和一般委員會 → 美容美髮訓練委員會 → 出版刊物),在此不贅。調查自去年年底開始籌備,今年 2 月開始從 10,408 間美容、美髮及化妝品業的登記商號中,以分層隨機抽樣方法,對 997 間機構進行了調查(也許你的機構也是被抽中調查的對象)。這個每兩年 1 次的調查從 2003 年起已連續進行了 4 次,由於 4 次調查工作中,由問卷設計到撰寫報告我也有參與,發現有些地方是值得和大家分享一下的。

首先,我認為大家值得花點時間去詳閱這份調查報告,但同時建議大家不須要太在意內裡有關「量」方面的數字(例如整個行業的總就業人數、工資的高低、美容導師的數量等),畢竟限於財政資源(印象中每次調查都花上 30 多萬),不可能對全部 1 萬多家機構都進行調查,報告上的數字都是透過統計學的方法,按被抽中的受訪機構所提供的答案 Project 出來的,當然不可能是實際數字(但多年來已就每次調查中所發現的不足處進行改善,務求數字盡量靠近事實)。所以從量方面的數字去看,可能你會發覺與我們從行業經驗所認知的數字有一定的落差。但這不打緊的,因為調查報告中更值得關注的(或說更有價值的)是從各項統計結果所看到的 Pattern,尤其是當你比對幾次調查之間的數據變化,的確能反映行業發展或在改變中的那些 Pattern。只要細心點咀嚼,不難發現一點玄機。

好了,用了 500 多字 Sell 這份報告已夠了。本來就不是打算說這調查的,想說的反而是在調查過程中調查員反映的一個現象─絕大部分僱主都表示招聘有困難,即是請極都請唔到人。

雖然今次調查報告顯示單美容行業(不計算美髮、化妝和美甲)的從業人數就較上一次調查增加了千多人,但不要太簡單片面地看這數字,因為過去幾年有不少非傳統美容業的「新血」進入了美容這界別,例如醫護人員啦、營養顧問啦,和公營部門或資助機構或學術機構所開辦的美容培訓課程所聘用的人員等,均刺激了整體數字的上升。但你隨便問問身邊做美容院老闆或管理層的,有那個不是說請人愈來愈困難的?

那麼這調查報告能看到招聘困難箇中端倪嗎?答案是─看‧不‧到‧的。要找答案,不如從香港的教育及培訓制度的特色中著手。或許不該說是香港的特色,應該是現今的特色吧。小時候常聽到有同學被表揚品學兼優,「品」是教你做人的品德,「學」則著重知識;但在現今的教育制度下,「品」被放在甚麼位置呢?品德受到重視,彷彿已是遙遠記憶裡的事。今天我知道最受教育界重視的叫做「A」。因此,可以幫同學多拿幾個 A 的當紅補習天皇月薪隨時可過百萬;因此,每次放榜,媒體都追訪那些拿到 8A、9A 和 10A 的「狀元」。

為何如此?容易做嘛!有多少個 A 一數便清楚、便計算到你有幾叻。至於你品德有多好,怎樣去數?如何量度?難量度的不單只是學生,在這方面,連老師和校長的工作成果亦同樣很難量度,那即是說很難向上司報告我已做好我份工。於是難量度的便不要去量度了,既然不會量度的,漸漸便不被重視了,既然不被重視的,漸漸連教也變得沒太大必要了。不能否認,這是香港今天的普遍現實。不要以為成績表上還有品行 (Conduct) 這一欄位,就表示我們的教育還重視品行。對不起,即使你的 Conduct 是 Very Super Excellent,但你考試的 A 不夠,你在香港仍然是冇書讀的。即是說,有品冇 A 的人是冇書讀的,而有 A 冇品則完全沒問題。一直倡議應該禁止「沒品」的人升學,來強迫學生學品,但似乎搵鬼來睬我易過……

由政府主導的教育系統如是,由政府主導的技能培訓系統又如何呢?情況是差不多,甚至可說是更糟。教育在計算 A,那培訓又在計算甚麼?計算成本囉、計算培訓期間能否按時教畢課程內容囉、計算能否讓學員(顧客)滿意(畢業/合格)囉、計算哪裡可以找到或「創造」更多資源囉、計算如何收生囉(拿到的資源是要努力用盡的)。你以為會有哪一家靠政策、資源開飯的培訓機構是以美容行業的發展為己任的?反而空缺愈多(行業愈缺人手),更可被描述為有愈大的培訓需求,愈有理由要求政府撥更多的培訓資源。

事實真的是培訓資源很不足夠嗎?不是的。你看現在上至各大專院校、公營機構、受資助團體、慈善團體、非牟利團體、政治團體;下至勞工團體、童軍會、社區中心、街坊會……有哪個不開辦美容課程的?那一大堆機構在搞美容培訓,我們為何仍招不到員工?答案是因為現時主導市場的,是那些由政府政策主導,或由政府資源主導的培訓機構,而不是過往主力提供行內所需人力資源的民辦(私營)美容學校。俱往矣,這些曾風光一時的美容學校都「走」得七七八八了,儘管仍有寥寥幸存,但也只苟延渡日,遠不能與當年光輝歲月相比了。

到底新湧現的美容培訓機構與傳統行內的美容學校有何分別?為何新的美容培訓機構會湧現?為何傳統行內的美容學校又會沒落?為何同樣是提供美容技能培訓(甚至培訓課程、教材亦一模一樣),傳統美容學校的沒落卻會導致行業人才供應失衡?這些答案都可溯源於政府的培訓資源增加。政府的培訓資源增加反而引致行業人手短缺這說法看似有點不合邏輯,但事實卻是拆解得通的。

先來看看傳統美容學校與近年湧現的培訓機構的分別。首先,傳統美容學校是自力更生做生意的,是沒有獲得任何的資助或分配到任何政府資源的;收生(即是生存)是靠口碑的,而口碑是來自用家滿意度的,但請注意,這裡指的用家是美容業的僱主,並不是學員;而執教的導師和校長不一定擁有甚麼學位,但幾乎清一色都是資深行內人,能教授技能知識之餘,同時很清晰明確地讓學員認識到行業是甚麼一回事。那新近湧現的美容培訓機構又如何呢?上面分析香港培訓系統那段不是都講得明明白白了嗎?現時最有優勢的那些培訓機構不是公營的(即是官辦的)就是受資助的。生存是靠資源而不是靠口碑的;滿意度是來自學員而並不是僱主的;要求導師有的是學歷而不是行業資歷;行業愈缺人,他們便愈有市場(大條道理向政府要求增加更多培訓資源)。

兩者的分別這樣夠清楚了嗎?兩者所培訓出來的學員質素與心態會一樣嗎?在資源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兩者的興衰原因不就顯而易見了嗎?當教育只是教知識、教考試,但沒教該怎做人;當培訓只是數人頭、拿資源,但沒引領認識行業、沒教導怎看待工作,在這種狀態下你還敢奢望會人才輩出、會敬業樂業嗎?

其實這引發的已不單是美容行業的問題了。看看最近一些失業率的數據便不難明白:剛公布的新一季全港整體失業率為 4.2%,但 15-24 歲的青少年失業率則高達 12.2%,再年輕一點的 15-19 歲族群失業率更是誇張的 20.4%。

你說是我們寧願冇人用也不聘用年輕人,還是我們的教育、培訓系統出了問題呢?到底是失業,還是抗拒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