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前必讀 轉型水療按摩師的五大迷思
你想轉行從事按摩,但心存擔憂……怕選錯、把這份工作過分理想化、賺不到足夠的錢、無法重返校園進修、無法配合客人要求的工作時間……
以下列出水療領域中常見的五個誤解。
謬誤 1:以為有熱誠就足夠
「我覺得現在的工作已經失去意義。我發現自己需要在每天晚上回家時,能夠感受到自己為某人或某事帶來幫助。如果能在過程中令人感到舒適愉悅,那就更棒了!」
很多人對自己的工作早已失去熱情,因此想成為水療治療師。可惜,單純喜歡按摩或對身心健康感興趣,並不足以建立一門可持續發展的事業。當然,這份熱誠能幫你在困難或迷惘時堅持下去,但如果你沒有針對這份職業的具體特性做好準備(與你現有工作相比),單靠熱情是不夠的。
無法全情投入
舉例說,若你因為離婚而跟前伴侶需要輪流照護孩子,而每隔一個周末就無法工作,這樣,你想融入一個每月需要上三個週末班的團隊就會很困難,可能會造成團隊運作失衡。若你選擇自營,雖然不受主管排班限制,但仍需要配合客人,在他們想按摩的時段提供服務,而週六一般是按摩需求的高峰時段。
健康狀況欠佳
同樣地,若你難以長時間站立,或者在為客人按摩時,身體某些重要部位如肩膀、手臂、手腕等經常感到疼痛,即使你懂得保持正確姿勢,但也帶來限制。
建議你嘗試認識這個行業的從業員,別只採信單方面的意見。當然要聽從你的內心與熱情,但也不要對成為療癒水療師(受僱或自營)所需承擔的實務限制視而不見。
謬誤2:忽視工作所需的體能
作為水療治療師,主要工作是按摩。這意味著需要長時間站立、在昏暗環境下工作、保持安靜,同時進行一系列對體力要求極高的動作:
- 不同按摩類型各有不同:瘦身按摩的揉捏動作比放鬆按摩的包裹療程更耗費體力。
- 因應客人體型而異(這點在不同工作場所尤其重要)
即使你的目標不是每天按摩六小時,但在培訓期間可能需要承受這種工作量,例如在滑雪勝地或海濱酒店水療中心實習時,這是常見的入門實踐。因此,你的身心必須能夠承受這種工作強度。
建議:盡早學習人體解剖學,這不僅有助於正確為客人按摩,更能幫助你了解身體結構,確保在治療床前保持正確姿勢,避免受傷。如果你長期缺乏運動,不要害怕重新開始體能訓練。要懂得自我護理,最理想是配合瑜伽、肌力訓練或伸展運動等輔助活動,以加快恢復。
謬誤3:沒有做市場調查就創業
對某些人來說,轉型成為按摩師是開創養生事業計劃的一部分。你可能對想做的事、想提供的服務、經營理念和目標客群都已胸有成竹……但正因為太沉醉於計劃當中,反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環─檢驗其經濟可行性。
特別是當你打算藉此機會搬離現居地,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區發展,既不熟悉當地顧客群,也不認識業內人士時,就要更加謹慎。為避免這段個人與職業的新旅程最後變成失望,務必重視市場面向。
建議:如果你對創業一無所知,可以聯絡當地商會,按部就班跟隨他們建議的步驟,了解你的計劃是否具市場潛力,如分析現有競爭對手和客源、研究市場價格水平,制定營運計劃以確保能夠賺取足夠的收入,避免訂立不切實際的每日工作時數。若數據未如理想,不要視而不見。寧可重新檢視你的假設,在起步時,在收入或服務範疇上作出適當調整,務求令計劃順利開展。
謬誤4:想討好所有人
大多數想轉行的人會跟我說,她們在大型企業待了那麼多年,難以相信單靠自己就能創造收入。這種冒名頂替症候群可能會帶來一個特別有害的後果─為了不「錯失」任何客戶,反而不敢專精。因此她們以為廣泛提供各種服務就能吸引更多顧客、比較好做生意。可惜到了2025年,情況已有所不同。如今人們反而想被吸引去探索有概念性、有特色的場所、體驗新事物,身心靈產業也不例外。
建議:轉職不僅是換工作,它是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如果你已經從經濟面驗證了你的計劃、確認了自己能成為一名療癒水療師並且有足夠的動機,那就聽從自己的內心!選擇一個標誌性的切入角度與你能建立連結的客戶群(例如運動員、孕婦、長者等),並打造一個清晰且一致的服務定位(當然前提是,我再強調一次,別在未做市場驗證、未確認當地需求之前就草率推出)。
謬誤5:忘了這是一份真正的「自營」職業
當一個人從受僱身分轉為療癒水療師時,往往沒有意識到,做按摩只是冰山一角。你還得每天經營溝通、開發客戶、提出商業方案、每個月尾開發票、申報URSSAF(社會保險與稅務相關)、必要時還要安排外出服務行程……這些行政工作在創業第一年尤其重要,若沒有充分準備,跳入創業的那一刻可能會非常艱難,亦有不少人因為這些原因而放棄轉職。
建議:同時學習創業與按摩技術。開始建立周遭的創業者網絡與他們交流,向提供專門課程的商會詢問(有些課程甚至可能是必修),聽相關的播客、多讀書……有大量資源可幫你建立必要的創業文化,這對你的轉職和按摩訓練一樣重要。最重要的是,若你覺得眼前是一座無法跨越的大山,不要獨自承擔。有人已經成功走過這條路,只要你真的想做到,也沒有理由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