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記憶、訊息準確性 到「真相」
在文字、書寫、印刷這些技術未發明之前,你是哪裡的人,是長輩們說了算的。這是因為他們看到、他們記得。他們看到你父母在哪裡出生、生活,看到你父母拍拖、結婚、擺酒,看到你媽媽懷孕、生下了你。所以,你便肯定是那個地方的人了。這時,「真相」存在記憶中。
今天呢?你是哪裡的人,已經不是長輩們說了算,而是你的出世紙和身份證說了算。就算長輩們看到、記得,都沒用的。即使他們看到你父母在香港出世、生活,看到你父母拍拖、結婚、擺酒,看到你媽媽懷孕、生了你出來……但如果你在申請護照時沒法提供你在香港的出生紀錄(出世紙和身份證等文件),就算長輩們記得甚麼都是冇用的,都無法確定你是香港人,都不會發護照給你的。這時,「真相」去了哪裡?
沒錯,以前的資訊是純靠生物本身的記憶來記錄的;到發明了結繩、符號和文字之後,記憶的方法便由「碳基記憶」(生物記憶)變成了「非碳基記憶」(死物記憶)。這是一個翻天覆地的改變、亦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重大轉捩點、里程碑!碳基記憶和非碳基記憶最顯著的分別是「量」、「準確性」和「系統性」。
先說量。就算你的碳基記憶(即是你個腦)再好,相信也不可能記得全香港人的姓名和地址吧!但非碳基記憶(例如古代的戶口簿或今天的電腦)則可以。不單可以記得下全香港人的資料,就算是全地球人的資料,也可以輕鬆記錄、索引及查閱。
然後是準確性。我本身是一個「臉盲」,經常會認錯人或記錯人名,弄出尷尬場面;常說時間會沖淡一切(例如不開心的記憶),沒錯,靠碳基記憶去記資訊,隨著時間久遠,不管是開不開心的「紀錄」,是有機會會逐漸變得模糊、記錯,甚至會遺失的;我們日常也經常會「唔記得」做某些事,所以才要用上記事簿。單靠人腦去記事、去傳遞訊息,確實存在很大程度不準確性的風險。所以在未有文字的年代,單靠記憶以口耳相傳(即是傳說)去傳達知識或敍述事件,常會出現差錯或多個不同版本的問題。
至於系統性,碳基記憶「似乎」是略勝一籌的。例如要在全香港的市民資料庫內去搜尋其中一位人士的資料,非碳基記憶從最初存檔開始,到找出資料之過程間,已經歷過很煩複的儲存、分類、索引等步驟,否則將七百萬份個人資料堆在你面前,你是沒辦法從中找出想找的那一位人士的資料的。但人腦卻不同,我們的記憶過程是不用做分類、索引和搜尋等程序的,你要問哪個人的資料,我是隨時都可以直接說出來的。關鍵是,如果我記得的話……
非碳基記憶需要透過系統性去整合資料後,在「量」方面才會有意義,看似略遜人腦一籌。但正正由於把訊息系統化之後,訊息便可以很有效率地去還原、提取,而且可以無限量地儲存,所以出現了書、出現了字典、出現了圖書館、博物館,和今天儲存著幾乎全地球所有訊息,我們每天都用上大部分時間和它打交道的「互聯網」!
我們是自出生開始,就懂得使用我們的碳基記憶的─自出娘胎,你不會懂得結繩,也未學識寫字,但你很快便記得媽媽的乳頭(或奶咀)會供給你生存的養份;到媽媽教你認著她是你媽媽,認著這個男人是你爸爸,那個是公公,那個是婆婆……全部都不是寫在紙上的。這些訊息你會終生牢牢記住,而你亦不會、亦不用懷疑這些訊息是否「真相」。因為提供這些訊息給你的人,是世上唯一無條件對你好的、不會騙你的人,提供給你的訊息應該都是真相來的(我相信絕大部分是吧),這點很重要,下面會再提到。
非碳基記憶則是透過物件去記錄「資訊」─即是以各種「載體」,例如竹簡、木牘、畫布、石板、紙張,以至現代的黑膠唱片、DVD、Hard Disk和USB手指等,去盛載我們想記住的文字、符號、聲音、影像和影片等「訊息」,以便日後提取。
碳基記憶(你的腦袋)和非碳基記憶另一最大分別是,前者是整個過程都要是靠你自己去完成的─由你紀記錄(接收)、儲存到提取這些資訊,都是你一手一腳去做,不會假手於人。當你接收到這些資訊,你會判斷「相信」或「不相信」,然後如你真實判斷並把它記住;後者則不同,絕大部分資訊都是由其他人負責記錄的(除了你自己製作的日記、筆記、 錄音和視頻等),通常你都只負責提取。記錄的資訊是否真實?有沒有不小心(或故意)地被錯誤記錄?有沒有部分被遺漏掉,甚至後來被人篡改過(傳位給太子的詔書和富豪家族的遺囑,就常有被篡改的爭議)?由於絕大部分你接觸到的資訊都不是由你製作的原始資訊,因此要判辨其真確性便更加困難,所以才會有盡信書不如無書一說。
我上面已寫了1700多字了,大家知道我想說明甚麼嗎?我是想說,上面所說的都已過時了!本來在今天浩瀚的、資訊爆棚的互聯網世界,要分辨我們接觸到的資訊,是否就等如「真相」,本就已經相當困難!但之後的日子,馬上就進入AI年代了,可能會連搜尋資訊的工作都由AI代勞了!試想想,由記錄、儲存、搜尋到選取給你接收的資訊,都不是由你自己作主的。直接點說,所有這些資訊都是可被操控地「餵」給你的。你再想多一想,在以上的動作中加上「有權操控資訊者」(他們都不是無條件對你好的、不會騙你的人)的各種動機,你覺得你接觸到的資訊還有多少機會是「真相」?
沒錯,AI世代的確是會很方便、很有效率。以後基本上很多知識都不用學習,寫Coding、寫App、出IG post AI都能代勞,所以趕緊學習使用AI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絕對不要放棄(放鬆也不可以)思考,絕對不要餵甚麼給你都無條件地吃!切記!
學而不思則罔!這教訓,在這AI時代便更顯重要了!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