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新規下的生死轉角 重新思考「醫美」
香港的美容行業可算是全球少有的「特區」─當很多國家只允許醫療人員操作高能量儀器(Laser、IPL、RF、HIFU、EMS 等),在香港卻可以直接由美容師操作。這種相對「寬鬆」的環境所產生的結果是─香港的美容業比周邊地區發展得更為蓬勃,產值與市場規模近十多年更是飛快地增長。
同樣地,過去十多年,有醫生參與的「醫美」市場在港亦有長足增長,愈來愈多女性甚至男性願意採取微創或注射式的美容手段去改善外觀。統計顯示,香港醫美服務的消費人數從2011年約19.1萬人激增至2016年的32萬人,年複合增長率達10.7%;據另一市場研究指,2019年香港醫美及牙科美容市場規模高達77.5億港元,5年複合年增長率約15%。可見香港醫美消費需求之旺盛,以及行業發展之迅猛。
但隨著《私營醫療機構規管條例》下「診所」的申請與豁免安排將於10 月13日公佈,這個龐大而敏感的市場將面臨深遠的結構性轉變。今期和大家從歷史、政策與行業角度,探討到底醫美,屬於「醫」還是屬「美」?「醫」和「美」分別在新政策下又會如何再走下去?
回溯2012 年,DR美容集團「CIK免疫細胞療法」事件,可算是香港醫美史上最大的轉捩點。事件涉及未經驗證的細胞療法,最終造成 1 死 1 傷,震驚全港。事後,政府成立「區分醫療程序和美容服務專責小組」,嘗試劃清界線。
報告最終建議:凡涉及注射、深層換膚、高壓氧治療、漂牙等高風險程序,一律視為醫療行為,只能由醫生操作。雖然事件未有引致禁止美容師操作高能量美容儀器,對業界而言算是個「幸運的缺口」,令至高增值美容市場不論在設備供應或服務提供層面都可以持續發展,但就錯過了為香港的「醫美」產業從灰色地帶上進行好好規劃發展的契機!當年我強力要求正視及清楚界定重疊於醫療與美容之間的第三板塊─醫美,但「局長」的一句「香港沒有『醫美』,香港只有『醫療』或『美容』。」未有正視全球正急速發展的「醫美」市場的存在。
13年過去,問題並未解決,且情況愈來愈複雜。到底醫美屬醫療行為,還是美容服務?其實兩個界別的立場非常「本位清晰」的─醫學界的立場是,只要涉及侵入性、藥物或強能量,都應歸醫療管理。否則風險高、責任難以界定;美容界立場則提倡以「目標為本」,如果程序目標為治病,當然是醫療,但如果純粹為扮靚,就該屬美容。不應單憑工具或操作者身分去決定。儘管,進行以美容為目的的療程同樣可以存在較高的風險。但規避風險的方法應該是培養執行有關程序人員的專業水平和資格,而不是預設地否定了他們有透過學習去恰當地操作有關療程的能力,將本質上不屬於醫療目的的行為硬交給醫療體系。退一步想,這樣去運用醫療資源亦對真正需要治療疾病的病人不公平!
這場爭議拉鋸多年,令業界徘徊於「想合法合規」和「怕被一刀切」之間。消費者則被置於資訊不透明的風險之下。業界靠遊說保住發展空間,政府則是政策方向未明,選擇拖延。結果是美容市場持續擴張,但卻積累安全隱患,偶爾出現的事故又會觸發公憤。這種不明朗的監管模式,正是今日矛盾的根源。
今年 10 月 13 日,《私營醫療機構規管條例》將正式公佈「診所」的牌照與豁免安排。任何有西醫和牙醫執業、提供門診服務(當然包括醫美)的處所都需要領有診所牌照,此改變對醫美行業影響深遠!首先以往常見的「美容院裡面有駐場醫生」的模式將不再出現,有關處所必須申領診所牌照,而且處所和設施都需獨立於其他商業機構,並需符合新標準;其次是牌照要求包括醫務總監、醫務顧問委員會、醫療級設備……對中小型美容院來說這種大增的成本是不現實的沉重負擔。當然,坐擁龐大資本的大型集團可升以級轉型(應該是早已Ready迎接新例的來臨),但高度依賴醫美收入的中小美容院則無可避免將會面臨困境,甚至可能會被淘汰。
面對當前轉折點,業界不能再抱有僥倖。大型集團當然可走醫療級的醫美路線,中小型美容業者若不想將客人「移交」給醫生,要繼續自主提供由醫生操作的醫美服務,將有關服務區分開,然後全面醫療化(多開一家診所)是唯一選擇;否則的話,亦可專注非入侵性的護膚、保養,和深度發展、做好香港擁有獨特優勢的高能量美容儀器療程亦非不可為;業界組織則應積極引入專業監督,就使用高能量美容儀器主動建立培訓和分級制度,提升從業人員的專業認證水平,只有這樣深耕細作地一步步朝更專業的方向發展,才會贏得社會的支持和信任;當然,業界亦必須積極爭取話語權,多參與政策對話,推動透明的過渡安排和爭取合理的操作權限。否則,若只由政府或「非業界」單方面決定行業的未來,後果必然更堪虞。
「醫美,是『醫』還是『美』?」其實並不只是單純的一條是非題,而是一條香港美容業生死存亡的選擇題。政府多年來明顯看輕了醫美行業的發展潛力,未有採用合適的政策去規劃、支持產業發展,令明明有條件茁壯成長的市場發育不良;如今面對條例要上路,業界到底要向「醫」靠攏?向「美」回歸?還是Life finds a way,香港又會殺出另一條新賽道?
Anyway,批判歸批判,回到根本,最重要的仍然是「安全和專業」,才是行業未來真正的競爭力。不論是醫還是美,最終都應以消費者利益為核心。只有這樣,香港的醫美產業才可以在歷經風雨後,走出一條真正健康、可持續嘅新路向!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