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話

雲浩影做療程後皮膚敏感 反遭店方歸咎於私伙護膚品:未試過咁嬲

歌手雲浩影(Cloud)皮膚白滑,平時亦有勤力保養,但近日一次美容療程後,竟引發嚴重敏感,令她罕有地在社交平台動怒,更公開與美容院的WhatsApp對話截圖,對方疑責任推卸給Cloud,指敏感是她用的面膜或其他護膚品所致,令向來斯文的Cloud直言:「未試過咁嬲」。

事緣Cloud做完Exilis美容療程後,皮膚出現過敏反應,於是透過WhatsApp向美容院查詢。從對話截圖可見,美容院一方首先否認其「BTL Exilis」療程會引起敏感,指療程僅用RF射頻加超聲波技術刺激膠原,更暗示問題出在Cloud自己身上,回覆指:「唯一有機會出現敏感嘅情況,通常都係因為個人對護膚品有反應,例如療程之後敷嘅mask或者其他護膚品所致。」

面對美容院試圖「卸膊」,Cloud隨即回應:「但我係用嘅護膚品都係用開㗎喎。」美容院再回覆,稱已跟治療師確認,療程中沒使用任何面膜,建議她留意一下在療程後是否有使用過新的、成份較刺激的護膚品,又說:「因為高能量療程之後,皮膚本身會稍為偏乾,容易變得敏感。」美容院還補上一句:「另外你之前其實都做過相同療程,所以一般情況唔會有大問題。」

Cloud發文時仍相當嬲豬,更謂:「未試過咁嬲!」她指自己一直沿用同款化妝品,而且對使用的護膚品相當小心,最後補上一聲慨嘆。

不過雲浩影其後已將帖文刪去,而從她昨晚(13日)及今日(14)出席活動的照片所見,Cloud皮膚已回復滑溜,繼續靚到發光,相信已經冇事。

(節錄自:香港01 2025/09/15)

杭州女辟榖減肥僅食「能量丸」
 7日減10公斤細菌入血險喪命

內地杭州一名女子減肥減出禍,還差點喪命。她採用辟榖減肥法,不進食7天,每天僅飲2,000毫升水,並服用一顆所謂的「能量丸」。在堅持一星期後,她雖減重10公斤,卻出現頭暈、乏力、心慌等症狀,隨後突發高燒、失去意識。緊急送醫後,發現她因長期斷食導致腸道黏膜屏障嚴重受損,細菌入血引發全身性感染,還伴隨危及生命的低血鉀,隨時心臟驟停。

杭州網稱,事主「阿芳」雖然身體出現了頭暈、乏力、心慌等症狀,但因減了10公斤而滿心歡喜,並沒有理會。她拖著疲憊不堪的身體到了第20天,突然高燒39度,失去意識,被家人緊急送往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住進感染科病房後,檢查結果觸目驚心:膿毒症,也就是俗稱的敗血症,血液還培養出了大腸桿菌,腸道細菌移位入血;血鉀僅2.96 mmol/L(正常3.5-5.5mmol/L),隨時可能出現心臟驟停,危及生命。

感染科主任金潔了解到阿芳的「闢谷」經歷後,分析很可能是她長期禁食及服用網上購買的三無「闢谷能量丸」導致腸道屏障被破壞、免疫崩潰,最終引發全身感染和電解質紊亂。

浙江中醫藥大學附設第二醫院(浙江省新華醫院)營養科馮鈺婷醫生指出,社交平台上流傳的辟穀方法五花八門,既沒有明確的飲食規範,也沒有安全邊界。馮醫生進一步解釋,古代的闢谷並非「甚麼都不吃」,而是「不吃五穀」,同時會搭配其他食物維持基本營養,且常與打坐、調節身心等行為結合,核心是通過控制飲食配合情緒管理達到養生目的。 她稱,「但現在很多人只學了『不吃東西』這一半,卻忽略了古代辟穀的整體體系——現代人不可能放下工作、生活專門打坐調節,僅靠『斷食』來減肥,本身就偏離了辟穀的原始邏輯。」馮醫生指,如果像「阿芳」這樣只喝水、吃「能量丸」,身體長期缺乏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必需營養素,不僅會導致腸道粘膜屏障受損,還可能出現低血糖、營養不良、心血管功能紊亂等問題。

(節錄自:am730 2025/09/14)

30款泥狀清潔面膜逾9成檢出重金屬
兩款超內地美國上限

不少消費者會使用泥狀清潔面膜,消費者委員會測試30款泥狀清潔面膜樣本,逾9成樣本(28款)檢出至少1種重金屬。而且發現有2款樣本重金屬檢出量超出內地及美國的標準上限,其中1款的砷及鉛檢出量均超標,另1款則檢出砷含量超標。

是次測試涵蓋 30 款以不同礦物泥為主要成分的泥狀清潔面膜,樣本主要購自百貨公司、化妝品牌專門店及連鎖個人護理用品店,售價由每瓶/支$79至$610,若按每10毫升或10克樣本計算,售價由$5.3至$122,相差22倍。測試涵蓋重金屬、香料致敏物質、水楊酸、防腐劑及微生物安全等項目,並檢視樣本的標籤資料。

礦物泥是泥狀清潔面膜的關鍵成份,然而重金屬有機會天然存在於不同礦物中,工業污染亦會令重金屬物質進入地下水,因此這類產品亦有機會含重金屬雜質。測試結果發現,逾9成樣本(28款)檢出至少1種重金屬。22款本檢出砷,檢出量為0.29mg/kg至7.1mg/kg;28款樣本檢出鉛,檢出量為0.55mg/kg至14mg/kg。

消委會表示,雖然皮膚因短暫接觸重金屬而引發健康問題的風險不高,但若皮膚長期使用或接觸高濃度重金屬,或有傷口、發炎等情況,則有機會增加身體攝入重金屬及持續累積的風險,消費者宜小心留意。

(節錄自:香港經濟日報 2025/09/15)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