黯然下線 Vs 戰死沙場
兩種心態 兩種愛
最近看了一條YouTube片,說的是現時大環境─經濟差、夜市靜、老牌餐廳都要靠「抵食」才勉強有點人流;就算股市一度反彈至27,000點,市面生意仍是沒起色。一家老牌餐廳老闆受訪時表示會堅持經營下去,會作戰至最後一兵一卒為止。Youtuber丟出一個尖銳的問題:「做生意,是否真的應該戰到最後一兵一卒都陣亡、身上無一粒多餘子彈,才算對得住顧客和員工?」他的看法是生意是一種投資,勢色不對、市場不配合就應及早止蝕、保住元氣,這才是真正對公司、對股東、對自己負責任!
不止一次被這個問題牽動。因為近幾年,身邊不少行家和朋友都面對著同一個十字路口。去年健身、美容界的「Physical舒適堡」結業事件引起很大迴響;當時不少KOL紛紛追殺:「以前賺落咁多,點可以而家話走就走咁無良?」我也想引用上面Youtuber影片的問題反問:「一盤生意,是否應該要『輸到連底褲都無埋』,要把以前賺的全部嘔返晒出來」這才叫公道?要做到賣屋賣田、身無分文才結業,這樣才叫做「有良心」?
「戰死沙場」,往往來自一份不服輸的心態,亦有一份對顧客、對員工的情義─我們一起打過仗的,怎可以說散就散?這種精神我理解,甚至佩服!堅持,有時是企業文化嘅靈魂;有時亦是老闆自我要求(定係「自我膨脹」?)─我都未交到功課,點可以放學?
另一邊,「黯然下線」亦不一定等於「無骨氣」地棄械投降,反而可能是一種清醒─當你明明看到前路灰濛、現金流日日在淌血;在你仍有能力的時候去「襯早收科」、去善待員工、去清清楚楚處理各人的應有權益;與客人好好道別,交代清楚,留下口碑,留下尊嚴。這種離場雖然未必光輝,但可以體面。
兩種做法其實都是「愛」。一種是為了「守著」,而另一種是為了「保護」;前者重「義氣」、重「承擔」,後者重「理性」、重「節制」。
這幾年我也經常思考另一個問題─「信念」和「市場」,誰才是老闆?到底是我在用信念去掌控著自己的生意,還是市場在掌控著我的信念?老實說,疫情之後消費模式大洗牌,廣告生態亦變形,連夜生活時段都變短了。以前「股市上升=市面暢旺」的簡單方程式,已不再成立;「鮑魚撈飯」、「揮金如土」的客人已不再復見。你可以很有信念,但現金流不會因為你的信念而感動、停止流走。
當你「戰死沙場」,你其實是選擇用信念去賭市場(不過賭輸了);你選擇「黯然下線」,是承認了市場才是真正的幕後主宰,我們都只是打工─為現實打工,為數字打工,為現金流打工。
經營《香港美容》多年,經過了不少高高低低。老實說,最難的不是日以繼夜趕稿、不是追deadline,最難的是「下決定」─遇到逆流,決定要繼續投放,還是應即時剎車?決定固守原有模式,還是痛下決心轉型?決定向內收縮,抑或向外求生(合作、外判、結盟)?每一個決定,都會有人贊成,有人反對;最終面對的,都只有自己的良知和計數機!
很多時候,最英勇的並不是「死撐」的,而是「肯承認」的。承認大勢已去、承認是時候停一停、承認要將僅有的資源,分配給最應該被保護的人─員工、顧客、股東和自己的家人。清盤不一定等於清零;有時反而是清醒。
不過另一邊廂,「戰死沙場」亦有其誘人魅力─如果你仍見到微光,仍見到拐點;如果你手上仍有新想法、有新產品、有新渠道;如果你的團隊依然有士氣;如果客人依然會等埋你……頂多一仗,「或許」會有非凡價值!不少偉大的翻身,正正是在最不見天日的那刻出現。
到底該如何決擇,我當然沒有一條放諸四海皆準的答案。但總有幾個「衡量值」:
數字先行: 是否連續6個月真實現金流都見紅,且改善無望(非紙上盈利)?
團隊指數: 核心同事還有沒有火(如果剩下的是你「一個人的信念」,那就……)?
顧客關係: 現有顧客能否妥善交代、被妥善安置(做得到,才叫離場!)?
再戰能力: 退一步之後,仲有無可能再來過(如果退一步可以保命、留彈藥、留信用,退其實係進)?
如果上面4項裡面有3項都偏向「退」,可考慮不如「體面離場」;如果有兩項或以上明顯指向「戰」,不妨「頂多一陣」—但當然要設定清晰止蝕位,不可能「無上限撐下去」。
我知道很多人,在這個時勢仍然每天開門、準時打卡、每日面對著賬單和良知。你們都是這個城市真正的骨幹!但無論選擇為何,都值得被尊重。如果你選擇戰,我祝福你,願你能打勝漂亮一仗;如果你選擇退,也敬佩你,願你退得有風度、能有得體的安排。
《香港美容》會繼續寫、會繼續跑、會繼續與行業同行、會繼續為大家打氣、會繼續作大家的後盾!至於我自己,在每一期截稿前,都反問自己一次,是否有醉臥沙場的勇氣?答案可能會每期都不同,這一刻仍是非常肯定的;可能你和我都會於不同比例之間不斷糾纏、迴盪。無論如何,希望大家都能仔細看清形勢,選擇各自合適的路。
本篇非求定論,只係將兩種心態擺晒上枱,同大家一齊深呼吸一下,諗清楚,再出劍!
相關內容